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以“五个坚持、五个强化”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肩负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优势与特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从党的领导、思想引领、课程教学、育人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领航力提升

学校党委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制定详细的教育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教育工作;坚持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引导广大师生积极主动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常态化纳入校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以及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学习内容,通过组织师生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特别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生态观。同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实施。

坚持提升教学质量,强化主阵地作用

学校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课堂知识传授、传统文化浸润、实践活动锻炼等,实现全员全过程全学科育人。发挥思政课作为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充分发挥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讲,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开设了“党的统战工作”讲座,以课堂讲授为核心,以传统文化浸润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通识教育课程全过程,开设《国学经典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简史》《中国传统民居鉴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鉴赏》《中国现代文学名作欣赏》7门选修课程,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同时开设《法律与人生》《大学生法律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大学生安全教育》4门法律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以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水平测试为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引导教师、学生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推广力度,借助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主办的海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国推普周和河北省“双推月”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普通话的氛围,语委办始终坚守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以把好政治关为重点,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学校构建系统的教材管理机制,加强教材工作规范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必须选用已经出版的马工程教材,守好教材意识形态主阵地,保证教材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强化多渠道拓展

学校注重将思想引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师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体验。红色观影润心田:“校园周末影院”中,精心挑选系列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专题影片,如《建国大业》《昆仑兄弟》《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等,通过影片故事,传达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主题,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文化表达。青年夜校抓思想:组织青马班学员开展“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会,组织学生骨干读书班,深刻理解青少年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以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思想感悟,加深知识理解,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拓展活动提服务:持续开展“返家乡”“云支教”“三下乡”等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少数民族自治县,如内蒙古、承德围场县、丰宁县等少数民族集中聚集村落,开展助力推普、送教下乡、送学上门等教育帮扶活动,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成效。西部计划铸团结:大力宣传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项目,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服务项目,特别是新疆、西藏、云南、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项目,我校近年来参加少数民族地区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的毕业生逐年增长,地方反馈良好,更有学生多次续签,全身心投入到民族大团结的地方社会发展建设中。

坚持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好氛围营造

学校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用好曲格平环境文化馆、河北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展板、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各类线上线下宣传阵地,以及校园之声广播台、主题团日活动、青马班、青年大学习等载体,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此外,学校还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校园生态。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措施、建设生态景观、开展环保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进一步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学校还注重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环保行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坚持开展学术研究,强化新成果探索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研究等方式。特别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同时,学校还注重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和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此外,学校还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发展。

学校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思想引领、创新课程教学、营造育人环境以及加强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下一步学校将采取持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展师生参与民族团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加强与社区、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加强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等举措,不断发挥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优势与特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薄艳莉 李雪飞 黄奥)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