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大国基理 > 正文

【大国基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激活农村土特产致富密码

幻灯片-大国基理

“后窑子村有机胡萝卜,别看大小不均匀,吃起来口感绝对好,是小时候的味道……”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后窑子村党支部书记赵利俊正通过直播电商团队介绍本村特色农产品有机胡萝卜。今年后窑子村有机胡萝卜预计产量达3500吨,纯收益有望突破100万元,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每天能卖1万单,有35吨到40吨的胡萝卜销往全国各地。

像后窑子村这样依托“一村一品”实现产业振兴的村庄,在赛罕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近年来,赛罕区按照“塑点、连线、扩面”思路,选树22个示范样板村,打造5条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带,多维度、深层次推动“土特产”增值,实现整村示范、整镇建强、整区提升。

微信图片_20241107095718

塑造示范点,深挖“土”资源,“一村一品”树样板

“赛罕区各村受资源禀赋、人口条件等因素影响,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我们就先筛选出基础较好的村,发展‘一村一品’,既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也希望从中探索带动其他村发展的路径。”赛罕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卜俊锁说。

赛罕区按照产业基础好、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村党组织或“两委”班子成员获得过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标准,优先选树22个村壮大本村特色产业。区委组织部积极争取上级特色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邀请农科院专家、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提升质效。

外表手感粗糙的网纹瓜,却是软肉绿芯的“水果冰淇淋”……在黄合少镇赛音不浪村,这些圆圆的网纹瓜已经在全国水果市场上打出了口碑,让村民们获得了1亩1万元的好收入。黄合少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长可达三千小时以上,日平均温差13℃-14℃。在这样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西瓜、哈密瓜等瓜果清脆爽口、果肉肥厚、口感甘甜。赛音不浪村党支部充分考量本地气候、土地、人工等方面条件,2018年引进果路农业合作社共同种植网纹瓜,建成2100余亩的生产基地,带动1000余户农民就业增收,年增加收入人均可达8000元以上。

格此老村“赛罕南瓜”、苏计村小杂粮、红吉讨号村马铃薯……赛罕区22个示范村深挖土地资源优势,让有“泥土气”“乡土味”的农产品“破土飘香”。

微信图片_20241107095721

连通“资源线”,打造“特”品牌,“抱团发展”提规模

赛罕区打破行政化思维限制,按照地缘相邻、产业相联、资源相融、规模较大原则,成立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联盟或共同牵头领办合作社,以产业为纽带,发挥党组织的功能,引领带动村级集体产业抱团发展。根据各村先天或者后天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双提高。

金河镇作为近郊镇,镇里很多村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为破解同质化竞争这一困境,金河镇成立党建引领蔬菜产业发展联盟,依托曙光村蒙苗育苗基地,培育名、优、特、新蔬菜种苗,有计划、成规模地在相邻的毫沁营村、格尔图村进行大棚种植,蔬菜成熟后一部分送到茂盛营村蔬菜精细化加工车间进行加工、包装,一部分通过蒙游记田园综合体开展采摘体验、研学实践等农文旅项目。经过深加工和包装的土特产再输送到曙光村正北方云仓电商平台,通过电商物流销往全国各地。

“村与村抱团发展后,交流更多了,感情更深了,我们的钱包更鼓了。不仅种植的土特产销量更高了,土地流转还有份收入,还能就近在园区里打工,赚钱和照顾家两不耽误。”如今的金河镇群众切实感受到抱团发展的实惠。

扩大覆盖面,延伸“产”链条,机制赋能建集群

赛罕区委组织部统筹党建链、产业链,累计投入312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村集体特色产业,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提供服务保障和动力支撑。面对农业产业由传统单品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的新态势,赛罕区通过党建联建、成立农投公司市场化运营、扶持土特产深加工企业等方式,构建智能化种植、融合化发展、品牌化推介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上游带下游、中游辐射两端、下游补上游”,推动赛罕区土特产扩大数量、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路上,赛罕区还大力培育直播电商、非遗文化、农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赋予土特产更多文化价值和科技含量,把增值收益留在乡村、留给农民。

“我们发挥5条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带功能,盘活‘土特产’,建成蒙游记农业综合体、嘉仕数智农场、简耘科技马铃薯数字化种植研发示范基地等高端绿色产业项目,形成多个土特产创新发展样板区。”赛罕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石磊表示,下一步,赛罕区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巩固和拓展示范带成果,持续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作者:祁雯)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