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坚持“四个结合”,引领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努力培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引领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参与、协同发力。因此,须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健全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制定可落地、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引领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有人抓、推得动、管得好。同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段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层次、分重点、分目标有序推动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让小学阶段重文化启蒙和感受、初中阶段重文化认知和认同、高中阶段重文化理解和自信、大学阶段重文化探究和责任等,实现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度过,学校无疑是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学的总体规划,落实到学校思政课等日常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文化教学和校园实践活动,完整阐释传统文化知识,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因此需要家校一致进行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的延伸与发展,要充分依托博物馆、古村落、古街区等各种社会资源和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各方社会力量来搭建教育平台,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
坚持灌输和启迪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涵盖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仅靠青少年自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正面灌输的主导作用,帮助青少年尽快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偏离正面灌输要求的填鸭式“硬灌输”往往呆板僵化、枯燥无味,触及不了青少年心灵。这就要求改进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主动适应青少年的信息获取通道、认知能力、审美情趣等特点。与之相匹配的启迪教育要灵活运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等手段,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引导青少年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引领青少年跑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赛”,就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面向过去”,善于把握当前青少年现实关切与历史纵深的契合点,做到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契合青少年发展方向,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涵。特别要紧跟如今信息化时代步伐,推动青少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更好地得到多元、多角度传播和呈现,吸纳一批又一批青少年投入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以此更好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动能,使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丰城市拖船镇人民政府 王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