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的稻田金黄一片,蔬菜田绿意盎然。从泥泞的小路到宽敞的蔬菜大道,从简陋的茅屋到现代化的新居,从肩挑手提到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并非偶然,村民“住得好、有发展”的乡村内生型发展路径,得益于以民为本瞄准产业所需聚智汇力见行动的集中体现。以潘家湾镇农业产业发展为缩影,助力农民站稳“C”位,提升农村“造血”功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治理“良方”,理应值得推崇。
以农民为主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感发展”。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在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上下功夫。要注重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从改变观念、增强能力入手,在发展过程中激励其主动作为,让村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找到定位、放大自身价值,激活动力“引擎”,从而提升农村“造血”功能。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政策、开展工作要着眼农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从领导、干部等其他主体的利益或偏好出发,要搞清楚、弄明白乡村全面振兴不是短时效应,必须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从容建设。要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避免基层过度压力化催生面子工程,少开会少检查,多商议多调查,坚决杜绝“雨过地皮湿”的不良政绩观,适度放权激发农民活力。要充分尊重各地村庄特色和历史、现实,重新审视认识并发现村庄特有价值,把特质转化为特色资源,走因地制宜的适合的路子。要建立健全乡村建设成果农民共享机制,让农民全程参与生产并全程获得受益,实现从“无感发展”到“有感发展”、从“维持型农业”到“发展型农业”、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转变。
以人才为引擎,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头雁效应”。每个乡村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吸引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精英返乡,从而带动更多普通农民加入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农村从当前的“维持型”向“发展型”转变,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初衷,也是现实中的迫切需求。在这方面,福建、苏州、成都多地对乡贤文化的重视已经“孕育”出了显著的乡村治理效能,这些地方的经验不仅具有可复制性,而且具有可推广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不可否认的是,人才短缺仍然是乡村发展和基层治理中的一大难题。然而,人才始终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激活乡村发展的核心变量。乡村建设离不开本地精英和乡土能人的示范和吸引,但如何吸引本地精英回流,值得各级各地反思和行动起来。比如,各级组织部门可牵头制定措施,采取多种策略,通过产业发展吸引他们、通过情感纽带牵引他们、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本土成长成才的精英们“归巢”成为乡村建设的带头人,带领村民共同创业、共同发展。这样,才能聚沙成塔,形成巩固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果的牵引力量,确保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这种方式,乡村将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
以民意为归宿,彰显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以县域为单位进行的村庄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势所向。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村庄规划的核心环节,产业的整体规划既要注重规模效应,又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避免长官意志、短视行为和千篇一律的“一窝蜂”复制。除此,摸清集体经济的底数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各地应制定现阶段集体经济规模的基本标准,对低于标准或集体经济特别薄弱的村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其达标,以获得基本的自我发展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优势,稳步壮大集体经济规模,重点关注和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让普通农民从中及时收益、持续受益。
(中共蒙自市委组织部 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