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链融合”以资本循环理论和生产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一主线、两关键”的有机结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主线,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动力,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载体,资金链和人才链为创新链、产业链提供给养和支撑。四链深度融合后,呈现“目标一致、同向发力,无缝衔接、融为一体,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中,应持续优化“四链融合”政策环境,搭建促进“四链融合”供需对接机制和平台,健全推动“四链融合”的投融资体系,加快完善“四链融合”的人才体系,构建创新主体互利共赢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四链融合” 创新驱动发展 理论分析 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8.011
【作者简介】张瑾,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科技战略和政策、智库建设。主要著作有《我国吸引和有效发挥高端人才作用的对策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等。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基础研究政策、科技智库与治理。主要著作有《创新发展的战略预见》《创新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等。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生产要素形成发展合力,锲而不舍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下简称“四链融合”),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聚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链融合”的重要论述,厘清“四链融合”的理论依据、内在逻辑、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在贯彻落实中不断加深认识,着力培育形成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链融合”的重要论述
“四链融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聚焦解决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与时俱进形成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聚焦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就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相关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阐述并不断深化,为指导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不断拓展、日益坚实的理论根基,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在工作中深刻领悟、全面落实。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1]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导向,提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方法论,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3]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4]202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方法,系统阐述了人才、数据等各类要素的重要作用。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6]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7]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8]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9]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链融合”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四链融合”的系统性特征,指明了“四链融合”需遵循的关键原则和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征程上一体部署四链和推动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深刻理解“四链融合”的重要意义
“四链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循环畅通。“四链融合”就是要优化组织模式、突破机制障碍,打通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链条在各个环节的堵点、卡点、断点,加速信息和要素的有效流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实现更加畅通无阻的经济循环。
“四链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将科技、产业、资金、人才、数据等各种要素调动好、配置好、协同好,合力促进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四链融合”就是要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发挥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四链融合”是完善现代化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要建立充分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需要实现科技、教育、产业、金融间的紧密融合。“四链融合”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创新成果同产业发展对接、资金人才同创新需要对接,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四链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形成要依托产业链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创造过程,创新链作为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机制,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创新和产业发展都需要资金链、人才链等提供的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依赖“四链融合”形成的生产要素综合配置和协同作用,产业创新是核心载体,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推动“四链融合”的理论分析
“四链融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发展形成的概念,主线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资金链、人才链是要素支撑,共同营造良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生态。以下从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功能作用、内在机理和主要特征五个方面对“四链融合”展开理论分析。
基本内涵。研究“四链融合”,要厘清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概念内涵,在推动多链深度融合的视角和目标下进行阐释。综合分析学界观点发现,由于相关学者研究视角、侧重点不同,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概念内涵有不同理解和认识。本文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四链融合”的时代背景、政策内涵,对各链内涵进行基本界定。本文认为,创新链是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商品化的全过程,源头始于创新,包括创新全过程涉及的相关环节和主体,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熟化、技术商业化、技术产业化等主要环节;产业链是产品产业化过程中提供生产或服务的全过程,是依据上游、中游、下游逻辑关系形成的链条式产业集群,由原材料制造、中间产品制造到最终产品制造所涉及的各生产环节构成的集合;资金链是服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创新活动全过程和维系产业链各个生产环节,由不同形式资金支持方式构成的资金链条,包含创业投资资金、政府财政资金、金融机构资金、企业资金、股票市场的社会资本和市场购买资金等;人才链是指创新活动全过程、产业链各个环节中所需的投资人、企业家、科研工作者、高技能人才、技术经纪人、科技服务人才和政府相关人员等各层次、各类型主体,涉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和服务等环节。
“四链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总结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链式结构。第二个层次,链式结构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准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主线,即围绕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各自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熟化—技术商品化—技术产业化—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四链融合”是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一体推进、一体设计和一体部署,资金链、人才链作为要素链对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链条形成有效支撑,四链实现有效贯通和良性循环,形成合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理论基础。第一,科技、资本、劳动者、数据等生产要素进入产业资本循环形成生产力和实现价值增值。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指出产业资本以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完成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产业资本循环从初始投入出发,通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不断增殖,在生产中创造、在流通中实现剩余价值的转化。企业用货币购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商品,完成剩余价值生产。售卖阶段生产者和消费者达成交易,用货币交换并支付货款,补偿了预付的货币资本,商品资本转化为增殖的货币资本,商品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进入生产循环促进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在产业链上融合的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公式见图1。
第二,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作为生产要素集合与产业链相互交织构成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间的函数关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发展,技术和数据也被作为要素投入生产。从生产函数模型看,决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资金的数量和分布、投入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企业家才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数据要素和综合技术水平等。科学技术是非独立性的生产要素,只有应用于生产过程,凝结或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四链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作为生产要素集合与产业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生产函数公式为:
Y=A(t)f(K, L, N, E, F)
Y-总产值,A(t)-综合技术水平,K-资本投入,L-劳动力数量和素质,N-土地等资源要素,E-企业家才能,F-数据等生产要素。
第三,通过深化改革调整优化生产关系能够促进四链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物质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通过经济和科技体制机制等改革,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着力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卡点、堵点,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全要素活力,推动各类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融为一体,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正是“四链融合”的过程。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资金、人才、创新等生产要素分别形成的链条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旨在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第四,四链构成“一主线、两关键”的有机结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主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11]资金链、人才链是关键因素,二者为创新链和产业链提供养分,是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创新链与产业链对人才链、资金链也能起到反哺作用。四链构成“一主线、两关键”的有机结构,并以链为骨,逐步培育形成主体充分协同、要素高效配置、环境全面支撑的良好创新生态。
功能作用。“四链融合”过程中,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动力,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载体,资金链为创新链、产业链提供给养,人才链为创新链、产业链提供支撑。
一是创新链提供动力。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创新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优化。当创新链支撑力度不足时,会导致产业链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出现断点、堵点和短板,阻碍产业链升级,影响产业链安全。创新链上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各类研发平台等多个创新主体,通过开展研发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活动,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产业链提供载体。产业链是创新链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最终要集聚到产业链条上。创新链中涉及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新生产流程、新的组织管理方法等需要融入产业链才能实现其价值,并且在融入产业链的过程中会对产业链活动形成牵引和驱动,对产业链重塑、产业结构升级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相应影响。产业链加速发展带动创新链技术能力的提升,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创新的爆发点,催生新的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创新。
三是资金链提供给养。资金是创新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资金链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保障。[12]2022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建立北交所,畅通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渠道,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格局。创新链不同阶段,资金链主体不同,在知识创新阶段,不确定性较大,政府、企业和创业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在知识孵化阶段,新技术有明确受益者,政府引导风险投资者和企业进行投资;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回报明确,产业基金、股市投资者、银行和企业是主要投资者。
四是人才链提供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满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发展的人才需求。人才链的主体包括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生产性服务机构和企业等。通过深化改革激发人才活力,根据创新链、产业链需求,提供高度匹配的人才供给。[13]劳动者是可变资本,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厘清不变资本作出的贡献,让创新者、专业化成果转化团队等劳动者分享收益,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速度,缩短其向生产力转化的时间。[14]
内在机理。其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是强化科技供给支撑引领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强调按照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部署安排创新链,充分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引领作用。基于已有产业基础,找到产业链的痛点、卡点、堵点,集成各类创新资源,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攻关,让创新链真正成为产业链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支柱产业,打造优势产业。
其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是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体系化优势。强调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路径推动产业链布局,根据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其三,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聚焦资金、人才服务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短板弱项,疏通资金、人才等要素进入产业链、创新链的渠道,对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回笼,以及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确保资金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提高资源要素在链条中的使用效率,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整体效能。(见图2)
主要特征。“四链融合”本质是构建有机互动、紧密融合的创新生态,是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构成的创新生态,知识、技术、能力、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在其中加快集聚、互联相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涉及多主体、多领域、多环节的复杂有机系统,内涵、外延非常丰富,要求微观层面各类主体主动融合、中观层面组织机制引导融合、宏观层面整体环境支撑融合,呈现出目标一致、同向发力,无缝衔接、融为一体,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特征。
一是目标一致、同向发力。“四链融合”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共同目标,创新链、产业链同向发力,资金链、人才链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在各个环节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撑,步调一致、相互协作、同向发展、形成合力。创新链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供给,资金链为创新链、产业链提供精准的资金配置,促进快速创新和产业发展。资金链、人才链为满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多来源、多形式的资金供给和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配置。
二是无缝衔接、融为一体。创新链和产业链相互交织,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在创新链、产业链上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实现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环环相扣、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让资金、人才等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确保创新链、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资金和人才。
三是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有效打通制约四链深度融合的堵点、卡点、断点,有效保障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同阶段对资金、人才等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配置需求,确保创新链和产业链顺利衔接,高质量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承载创新成果持续迭代升级、支撑科技引领世界前沿,实现各链条相互支撑、协同发展。
四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链上相关主体按照合作需求自由结成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形成遵循市场规律、按照贡献划分、维持长期合作的分配分担机制,实现价值增值、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配置到创新链、产业链的资金和人才,利益回报与风险承担成正比,各利益主体获取回报率均衡,形成四链各主体激励相容的良性循环,有效克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推动“四链融合”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链融合”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在统一大市场条件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对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提出更高要求。
持续优化“四链融合”的政策环境。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运行规律,对四个链条进行系统梳理,强化各项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完善打通链条各环节上堵点、卡点、断点的协作机制,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不同性质主体间的协作,也包括政府部门中科技、产业、资金和人才管理部门间的协作机制。研究制定科技决策、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人才使用、成果转化等配套制度,全方位激发“四链融合”的内生动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场景应用全链条贯通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培育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保护、运用体系,有序推进各类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规范制定,布局一批专业化、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监管体系,重点对中试放大等阶段的科研成果进行保护,对科研成果偷窃行为进行严惩,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成果认证评审办法。
搭建促进“四链融合”供需对接机制和平台。布局一批集研发、孵化、投资、人才等生产要素供需对接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平台和机构,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构建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在产业实践中提出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方向、目标,凝练技术需求和应用研究任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链主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健全跨领域、跨地区、跨主体的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实现信息集中共享、公共服务敏捷响应。健全科技服务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完善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健全准入标准和评级制度,提供技术支持、供需对接、能力评价、职业培训等服务。研究培育一批“四链融合”服务平台和机构,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资源,发布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供需信息,推动供需对接,形成良好创新生态。
健全推动“四链融合”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政府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创新等市场失灵领域的投入。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对产业化之前创新环节的直接融资。[15]研究出台长期资本入市政策,完善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通过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为不确定性大的“构想—立项—试验—中试”环节匹配资金,培育壮大创投业。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完善天使资本、创投资金及产业资金退出渠道,以及国有投资基金的容错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存货及仓单质押融资等信贷服务。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孵化的全流程科学布局资金链,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投入。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请流程,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制度。
完善加快“四链融合”的人才体系。强化人才链对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支撑作用,走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培植战略科学家人才成长梯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将技术经纪、科技投资等交叉学科纳入急需学科专业。提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职普融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化面向产业的技能人才供给结构。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专职+兼职”精准引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
构建创新主体互利共赢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四链融合”的激励机制,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预期管理。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允许投融资主体获得与投入风险相匹配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与科研人员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评价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指标比重。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强对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成果转移转化率的统计和考核。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国资创投基金决策容错机制,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合规免责清单,对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单位、个人予以激励。建设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开展国有企业产学研合作、采购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等考核。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注释
[1]《习近平: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2013年10月2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1002/c64094-23096105.html。
[2]《习近平: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2014年5月25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5060763。
[3]《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2020年4月23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685652。
[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5月28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28/content_5613746.htm。
[5]《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人民日报》,2022年3月1日,第1版。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25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583。
[7]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求是》,2023年第8期。
[8]《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5月18日,第1版。
[9]《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9月26日,第1版。
[10]《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人民日报》,2024年4月25日,第1版。
[11]许学国、张玉:《基于双螺旋理论的双链融合路径选择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科技管理研究》,2023第23期。
[12]张瑾、刘子禹、万劲波:《培育壮大我国创业投资的若干思考》,《财经智库》,2023年第5期。
[13]于海波、高磊、杨牧川、刘思远:《“四链”融合背景下的产业——人才匹配理论框架及实践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14]蒋菲、郭淼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对策审思》,《大学教育科学》,2023年第5期。
[15]万劲波:《基础研究的内涵、模式与高质量发展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11期。
责 编∕肖晗题 美 编∕周群英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y Chain, Capital Chain, Talent Chain
Zhang Jin Wan Jinbo
Abstract: The "Four Chains Integr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apital circ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and constructs an organic structure of "one main line and two key points".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is the main line, innovation chain provides power for industrial chain, industrial chain provides carrier for innovation chain, and capital chain and talent chain provide nourishment and support for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Afte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chains, it presen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sistent goals, concerted efforts, seamless connection, integration, mutual support,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hared benefits and risks". In practice, we should 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policy environme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chains", establish a mechanism and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supply and demand docking of the "four chains", improve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to promote the "four chains integration",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alent system for the "four chains integration", and build an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innovation entities to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Keywords: "Four Chains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analysis, practical requir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