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3-2024)》推介会暨第37期市情论坛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1008会议室举行。《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3-2024)》由社科文献出版社2024年7月正式出版。
本次会议主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由市社科院市情所所长、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员陆小成主持,市情研究所、网络宣传处、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承办。《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3-2024)》编委与作者代表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成果,北京化工大学王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晶金教授、华北科技学院姚震教授以及国家信息中心范旭陶老师等专家进行点评并作主题发言。来自市社科院管理所、网络宣传处、市情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以及中国社科网、宣讲家网等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朋友参加了本次会议交流。
在成果推介会环节,《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3-2024)》主编陆小成研究员重点介绍了主报告的核心观点与发展展望。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北京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更大力度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科技、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备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条件和能力,以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突出创新优势、注重绿色发展、深化区域协同、激发发展活力为目标,构建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突出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应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领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传承谋文化发展;应加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推进能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继续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副主编徐爽博士报告了“首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篇”的主要观点,深入解读了首都科技创新体系的最新发展动向,并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北京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布局,构建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核心的数字产业体系,打造了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和创新平台。在机器人产业方面,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转译模型,研究发现北京在机器人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北京还积极推动服务业品质提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等,为首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副主编何仁伟研究员报告了“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与社会建设”篇的主要观点。北京推进治理体系法治化、智慧化、协同化,努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挖现有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功能提升、资源优化、服务共享,树立多元治理理念,推动超大城市治理综合施策、协同解决。在人口发展方面,北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婚姻状况与生育特征发生了变化。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规模持续降低,户籍人口稳定增长。此外,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地区共同富裕整体水平的提升,数字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的贡献较为显著。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北京通过规范与创新队伍管理基础性制度,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副主编贾澎博士报告了“首都文化发展”篇的主要观点。北京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北京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参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北京加强了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数字化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参观体验。在体育产业方面,北京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提高了大国首都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副主编刘小敏博士介绍了“首都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篇的主要观点。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北京持续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未来产业培育、绿色城市建设等,集聚绿色低碳创新要素,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推动首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北京推进能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降低了碳排放强度。2023 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 年均浓度为 32 微克 / 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次优水平。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北京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进了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通过实施“三水统筹”,系统提升了水生态环境品质。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北京加快了森林城市建设步伐,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
管理所董丽丽老师等作为作者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文章观点和未来研究思考。与会作者重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展开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政策协调、制度创新、资源配置等多个层面,既有宏观的战略思考,也有微观的实践探索,为首都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在专家点评与市情论坛环节,北京化工大学王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晶金教授、华北科技学院姚震教授、国家信息中心范旭陶老师、中国社会科学网闫勇老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网络宣传处刘斌副处长等重点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主题进行了点评和重点发言。他们充分肯定了《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3-2024)》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并对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等提出了宝贵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备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条件和能力,应加快构建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以制度创新推动城市治理长效化,谋划“超大城市治理”之策,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赋能美丽北京建设。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3-2024)》自公开出版以来,已成为展示中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就、宝贵经验的重要学术成果,不仅为党和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也为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全面深入的最新资讯和经验推介。《中国首都发展报告》作为年度研究报告,将持续追踪和精准分析中国首都发展的最新动向、阶段性成就、丰富经验,提出未来展望与发展路径,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向国际社会宣传推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首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方案。
(徐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