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踏进先农坛庆成宫的场景,北京市西城区住建委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科副科长倪彪记忆犹新:南院挤满了几十户加盖的民房,中院部分居民种了菜,西小院盖了仓库,东小院的门楼和宫墙被占用。
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的先农坛,毗邻天坛,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农神之所。
伴随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先农坛迎来新生。昔日的皇家耤田“一亩三分地”,成为公众体验农耕文化的好去处;1500余平方米的办公建筑被拆除,神仓建筑群完成修缮布展并对公众开放;庆成宫院落经过腾退、修缮和环境整治,再现恢弘大气的历史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自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今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逐渐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这条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全长7.8公里,是世界现存最长的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未来3至5年,先农坛开放面积将由现在的7公顷扩大到20公顷。”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看来,更好的保护利用将真实、完整展现先农坛古建筑群,更好地传承先农坛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不只是先农坛,钟鼓楼、社稷坛、太庙、天坛……北京中轴线两侧,百余项文物保护工程在近几年相继展开。
一幅三维数字地图,见证北京中轴线保护的工作精细度。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内,221个文物保护单位、33个历史文化街区、1000多条胡同、8000多棵古树名木,通过一块大屏幕尽收眼底。
“这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的遗产监测平台。”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介绍。轻点图标,就能看到中轴线上15处遗产构成要素的文物本体、周边自然环境、遗产区实时游客数量等信息。
一个微信小程序,记录北京中轴线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古建筑状态很好!”说话间,平台接收到一条巡检信息——一名10岁的小女孩在故宫太和殿附近拍下照片,并附上文字。
这是“云上中轴”微信小程序中的“数字打更人”功能。利用北京中轴线两侧的界桩点位,通过扫码随手拍,记录文物古建的保护状态。市民游客,男女老幼,每个人都能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守护者。项目自2023年上线以来,已收到9万余张巡检照片。
持续加强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鼓楼一层7个券洞恢复历史原貌,以“时间的故事”为题的数字沉浸展亮相。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天宫藻井冰箱贴,设计精巧、工艺精美,销售火热、供不应求。
与历史文化遗产为邻,北京老城街坊们的家园越发美丽。从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到有序推进申请式退租、胡同微更新计划,北京老城的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护。
“胡同敞亮了,出门遛弯儿处处是美景,这日子惬意。”在钟鼓楼附近生活了大半辈子,年近七旬的市民范来友今年成为首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我不但要当好监督员,还要当好宣传员,把中轴线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北端,钟鼓楼南北纵置,暮鼓晨钟镂刻古人的时间秩序;南端,永定门巍峨耸立,寄托“国泰民安、永远安定”的美好愿望。历经7个多世纪的积淀,今天的北京中轴线,辉映着古都的历史与新韵,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张立新表示:“我们将在北京中轴线遗产的保护管理、监测预警、价值阐释、展览展示等方面持续发力,锲而不舍推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