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论述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过程,既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富足富有,也要追求精神世界的丰满丰盈。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强调人的发展,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是多样的,既包括自然需要,也包括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并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与宗教等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阐释了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特点,在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体两面,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不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手抓精神文明,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才能使现代化更好地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在共同发展中凝聚起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以精神文明发展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当前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就要避免走西方早期现代化财富积累的同时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老路,而是突出强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性,在统筹兼顾中促进人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协调,要从根本上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力、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支撑力,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