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年轻干部是选拔出来的,也是培养出来的。培养不是照顾,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组织上不能为年轻干部画好“路线”、设好“台阶”、铺好“路子”、放在“温室”里扶着护着,而要给年轻干部压“担子”。压“担子”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培养方式,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经受锻炼。
压“担子”是搭“台子”,不是给“位子”。古往今来,将才良相大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现在,我们的年轻干部受过高等教育、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势。同时他们也正处于事业、生活的起步时期,党性历练、社会阅历相对较少,有的做群众工作本领不够强,有的担当作为的底气还不足。本领和底气从哪里来?主要是从工作实践中来。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组织上越要积极为他们搭建实践锻炼平台,让他们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从而强本领、增底气,而基层和艰苦地区正是年轻干部成长历练的重要平台。应当注意的是,把年轻干部放在一定平台上培养锻炼,不是给他们“镀金”,不能把他们像“储君”一样供在那里坐等提拔。对于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受群众欢迎的年轻干部,要及时大胆提拔使用。对于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墙头草”“老好人”“太平官”,特别是一些不干事、怕风雨、要位子的“泥菩萨”,则要坚决果断调整出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补充新的优秀人选,让整个年轻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保持年轻干部队伍“一池活水”。
压“担子”要见实效,不能走过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迫切需要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因此,组织上要在重大斗争、重大任务第一线培养锤炼年轻干部,使他们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还要在基层和艰苦地区的一线岗位培养磨炼年轻干部,使他们在矛盾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增长经验智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通过压“担子”的方式,让年轻干部经受实实在在的磨炼,壮筋骨、长才干,成长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干部。年轻干部去基层一线实践锻炼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如果名在人不在、身在心不在、时在时不在,最终就会浪费了党的培养、耽误了党的事业。
压“担子”要有计划,不能违背规律。干部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着眼未来5年、10年,更要着眼未来15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我们党坚持一层一层考验、递进式培养干部,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对于有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有计划地鼓励、引导和安排他们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磨炼,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增强年轻干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特别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年轻干部成长全过程。同时应当认识到,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压“担子”不能违背以下三个规律。一是不能拔苗助长。干部培养要有足够时间,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二是不能任其自然生长。干部素质养成不是朝夕之功,对于优秀年轻干部,组织上不能只选拔不培养,要注意跟踪,及时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帮助年轻干部一步步成长起来。三是不能求全责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年轻干部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改革创新过程中也难免出现瑕疵和失误,对此要正确对待。对年轻干部特别是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年轻干部,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让年轻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年轻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唐淑楠,系中国传媒大学师资博士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