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青年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储备的大事。当下一些青年存在理想信念不牢、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选择“躺平”“佛系”,沉迷于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推崇的泛娱乐化生活。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领青年在时代进程中不断自我纠偏、自我革新、自我发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经营学习与生活,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 青年 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须从青年抓起。青年时代,是激情满怀、富有朝气的时代,是放飞理想、人生出彩的时代。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确立的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成长和人生奋斗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春华章,博出精彩人生。
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形之术”
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有形之术”是基础。“有形之术”是为达到生成、深化、坚定青年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方法、技术或工具。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形之术”,意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开放、灵活、个性化地选择具体方法,达到“教之有方,教无定法”的层面。如理论教育要与现实场景等相结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亲和力,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学理依据。如当下一些青年存在“躺平”“佛系”心态,缺少职业规划、人生目标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动力,表现为畏难退缩、追求短期效益、回避甚至恐惧社会交往,以思维的标签化、行为的泛娱乐化、价值的虚无化来获取社会或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此类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一些青年缺乏理想信念,缺少精神支撑。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则反映了“术之不明”的问题,如教育内容较为僵化,与现实热点关联不及时、不深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欠缺直观的、生动的、立体的实践场景等。因此,需进一步明晰、丰富“有形之术”内容,彰显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效用。
以具有深度的理论教育,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性。应切合青年生活实际,运用深厚的理论教育,深化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认知、认同和自觉。广大青年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理论诠释明确、透彻、深刻,具有说服力、引导力、感召力,引领青年在行动中感受和察觉理想信念的生成。教育者应以问题为导向,对青年面临的具有共性的现实问题从理论高度释疑解惑,做到回应矛盾有理有据有指向,使青年深刻感知理想信念教育中理论的力量,增强理想信念生成的理性自觉。
以具有效度的情景濡染,突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具体而言,首先,掌握实情,为情景创设做好铺陈。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惑所困,架起顺畅沟通的桥梁。为此,要积极调研青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的话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寻觅准确的靶向。如对于部分青年常挂在嘴边的“躺平”“摆烂”“佛系”等说辞,似乎反映出青年处世的消极态度,但《中国青年报》数据显示,三成青年认为这些是自嘲,49.46%的青年认为生活压力减小可以改变“摆烂”状态。说明大多数青年实际是愿意奋斗、进取的,但当压力过大时就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此时,亟需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纾困解难,为其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营造良好氛围。其次,针对问题选定议题,创设具体情景。契合青年美好生活需要,立足新视野,实现理想信念情感的濡染。如结合青年感兴趣的历史、文化等话题,开展“人工智能+”体验活动,通过AI、VR等可视化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将青年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之中。再如复原长征时期革命战士艰苦前行的历程,通过模拟历史人物经历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出征的成长路径,以强烈的代入感打破时空限制,将历史与现实对比,使青年置身其中受到冲击和震撼,从而让理想信念教育进入青年心灵、直击灵魂。
以具有高度的实践活动,激发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自省性。理想信念教育只有根植于青年具有高度的实践活动,才能让他们打破思维局限,以高视界、高站位更好地体验和感悟,获取持续性的精神给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为此,要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分层化。首先是具体的直观性实践。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应用好本地红色资源。如参观红色博物馆、革命根据地旧址等。以所见所闻激起青年对红色器物、场景的敬仰之情,将“亲身在场”转化为“身心在场”,激起他们汲取、内化革命精神的愿望。浸入红色文化体验。青年通过对红歌、红剧、红色文学作品等的欣赏,增进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思想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其次是抽象的间接性实践。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应利用多种条件引导青年志存高远。如通过深刻阐释理想信念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培养青年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感知、自我体悟与自我省察,激活他们的自省性。基于此,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广泛性,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无形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作为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是对具体的“术”的筛选提炼、归纳总结、理论加工和哲学升华,是一种能够对客观世界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理论把握,对人们的具体实践和方法运用进行原则指导的智慧。理想信念教育之“道”以理想信念本身的价值内涵为起始,是为“明道”,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是为“传道”,即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崇高信念。以理想信念深化为内核,是为“悟道”,即青年领悟并坚定理想信念。以理想信念实践为至本,是为“行道”,即促使青年在学习、生活中将理想信念外化于行,躬行践履,形成行为习惯。
“无形之道”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抽象法则,统合了理想信念的价值目的和工具目的。它以价值之维、方向之维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影响,以形上性、抽象性对青年进行熏染。因此,对“无形之道”中“道”之要义的深刻阐释,是解决部分青年理想信念缺失、不坚定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一,作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抽象法则,“无形之道”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无形之道”体现了理想信念的合规律性,即理想信念的价值内涵被主体寻求更好生存和发展以及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理想所锚定。合目的性折射出社会历史演进与人的追求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在最后的抽象(因为是抽象,而不是分析)中,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无形之道”的合规律性体现为它的抽象本质,抽象结果是对理想信念价值目的的加固。“无形之道”遵循目的逻辑,亦是规律之所在,印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融合。“无形之道”亦是理想信念教育最广泛、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则,教育过程充分体现理想信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二,作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之维,“无形之道”体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要求的一致性。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理想信念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时代需要,联结规律与目的,其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赋予自身历史与现实必然性。新时代青年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具有理念上、方向上、实操上的一致性。“无形之道”以理想信念的实然为基础,通过教导、引导、精神陶染,转化为应然而走向必然。“无形之道”的实然、应然与必然的有机结合,承载着个人与社会需求一致性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以及价值逻辑。
第三,作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之维,“无形之道”是现实与理想、当下与未来的统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无形之道”具有趋前性、超越性。“无形之道”是对理想信念教育形式的不断超越。理想信念教育以主体解析内容为主,并坚持学习、深化、内化的教育原则。而“无形之道”能够促进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以陶染、自觉、自发为原则,展现理想信念强大的目标吸引力、道德感召力和价值凝聚力,汇集成青年凝心聚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的强劲动能。并且,“无形之道”以更深的理论性、更高的价值性、更强的指引性,持续不断地为青年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赋能。“无形之道”指引青年深刻理解理想信念固有内涵,以时代的价值目的为牵引,使他们在历史中被感怀,在现实中被教导。青年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想信念的自我反思、自我创新、自我升华,从而强化自身意志力与决断力,成为具有无限创新潜力的新时代青年。
从“有形之术”到“无形之道”,是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从经验认识到规律把握的进程与沉淀,反映了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性思维到目的性思维的转变。其中,“术”是“道”的起点,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道”是“术”的坐标,具有本真意义和超越意义。“术”和“道”是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体两面,彼此双向联动,统一于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之中。因此,解决“有形”问题即“术”之不明,必须坚持“道”的本义,即理想信念的根本价值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的。解决“无形”问题即“道”之不深,则必须坚持“术”的施行与反馈,立足现实,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以“有形之术”与“无形之道”的互通为突破,达到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统一,使青年理想信念生成、生根、坚守与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自洽。
总而言之,“有形之术”与“无形之道”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路径,其给予青年特有的精神愉悦与崇高体验,指引、规制青年的行为,使青年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两者在辩证统一中以崇高理想信念熔铸青年灵魂,为他们补足精神之“钙”,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
(作者分别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22年度武汉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学科融合: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新理路”(项目编号:2022032)、国家社科规划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IA190170)及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美学原理”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②张晓冰:《从“过日子”到“过得开心” 这代年轻人的压力变了》,《中国青年报》,2023年4月26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