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彰显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24年10月1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制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大国工匠的高光时刻,在如牛皮纸般薄的钢板上焊接长征火箭“心脏”,不出一个漏点;把“蛟龙”号潜水器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我们也见证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的历史进程,从“天宫”建站到“天眼”测空,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大国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以久久为功的钻研和创新,打造出“大国重器”“超级工程”。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国战略层面的重要议题。德国依靠“双元制”建立起忠诚度高、归属感强、技能水平高的专业人才队伍;英国采用“三明治”制度助力学徒培养,并推行“学位学徒制”实现学徒制向高等教育的延伸,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无论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还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无不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是现有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尚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因此,壮大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既是当前之需,也是长远之计。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为此,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相结合,从提升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入手,统筹发挥政府、市场、劳动者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推动形成高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匠心聚,百业兴。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发挥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作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才能不断书写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时代画卷。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