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作用。当前,公众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角色定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也面临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与挑战。对此,应深刻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育规律,以青少年、青年群体为重点对象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同时也要围绕重要领域、重大战略创新培养机制,以技能为导向培育人才,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养发展 培育导向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技能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意见》还提出了到“十四五”时期末“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岗位使用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的目标任务。
当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约为30%。与《意见》提出的目标相比,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总体上看,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结构不优、增长较为缓慢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误区和挑战,需要予以澄清并积极应对。
当前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将高技能人才等同于一线生产操作工人。
一些人认为,高技能人才就是一线的生产操作工人。但事实上,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一线的生产操作人员将越来越少,高技能人才的工作职责更多是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高技能人才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必须以一线生产劳动为阵地,脱离生产一线不可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同时,高技能人才还要创造性地解决本行业、本工种关键性的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在本领域进行技术攻关、技术革新。高技能人才并不是始终在一线进行具体操作工作,而主要是指导、解决现场问题,带队伍、搞技术攻关,因此是一线的技能指导,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关键少数人才。
研究显示,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抽象、低常规、高社交职业的就业份额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同时具备抽象和社交技能的复合型职业增长幅度最大。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从事抽象和社交职业的比例将持续增加,常规职业比例将不断减少。高技能人才需要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成为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误区二:将高技能人才等同于低学历者。
一些人认为,从事一线生产劳动的产业工人一般都是低学历人员,因而高技能人才的学历层次也比较低。但事实上,经济社会运行需要各类人才,其中既包括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知识型人才、以经营管理才能为主的管理型人才,也包括以生产劳动技艺为主的技能型人才、以创意为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等。纵然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一定的学历特征,但学历只是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一个度量指标,并不是衡量各类人才才能的主要指标,也不一定与各类人才的主要才能挂钩。
高技能人才往往能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本行业、本工种关键性的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是在本领域拥有技术攻关、技术革新能力的人,他们的能力养成基于大量实践运用和经验积累,因而学历水平并不能与技能水平混为一谈,更不能简单地将高技能人才等同于低学历者。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劳动力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越来越多的一线操作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
误区三:认为高技能人才待遇及职业声望低。
一些人认为,高技能人才也是技能人才,在一线从事生产劳动,工作辛苦,享受的福利待遇少,职业声望不高。但事实上,自我国开展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以来,劳动力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持续处于高位,而且高于其他类型人才。在不少领域,高技能人才反而更加难求,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高,因而能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劳动报酬,一些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甚至可以获得超额的劳动报酬。国家将高技能人才提升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高度,保障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作待遇。很多地方建立大师工作室,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规定高技能人才与同等级的技术人才在就业、晋升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同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以及各种人才待遇。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误区四:认为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体系已经有效建立。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批量化、标准化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率性;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更了解当前我国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以及怎么在企业、行业层面培养和使用高技能人才;政府肩负着锻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主体责任,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法律、制度、机制、政策、设施。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依然有待完善。一些职业院校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尚未有所突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一些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意愿不强、培养能力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单纯以技能大赛成绩论技能水平、靠竞赛选拔人才,在探索中长期激励和要素参与分配方式过程中较少覆盖到技能劳动者,仍然存在重技术、重管理、轻技能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效能。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机制的法治化不够、约束力不强、强制力不足所导致。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制度机制、政策举措多为原则性规定、倡导性要求,有赖于地方和企业的推进意愿和能力。有的地方和企业由于资金压力、成本等因素,推进落实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难以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体系还需要切实有效的落地措施。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其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范畴、能力定位不清。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内涵并没有建立非常清晰的共识。一般而言,人们认为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技术工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高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本行业、本工种关键性的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并在本领域拥有技术攻关、技术革新能力的人员,重点分布在一些高尖端领域的岗位;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指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工匠精神、解决生产难题、推动创新创造、培养青年人才的骨干中坚技能人才,是重点行业高技能人才中的少数拔尖人才,能够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成长。
然而,上述概念定义并没有对高技能人才所从事职业的具体内涵以及不同维度的技能要求做出规定,我们很难以此为依据切实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目前的职业分类方法并不能有效区分职业的技能属性,受教育程度等间接指标也不能全面反映职业技能属性,关于职业技能属性的系统衡量相对缺乏。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工作,首先就需要对高技能人才的范畴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对其所从事职业的内涵和技能属性进行研究和客观衡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估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方向和程度。
其二,青年高技能人才储备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灵活的市场化技能就业岗位快速涌现,但与之相较,保障程度高的就业岗位更受青睐。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满足了人们对较高层次学历的追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技能学习的疏离,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努力掌握专业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人相对较少。如果不改变高技能队伍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高素质技能人才未来将供给乏力。
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依托培育新动能,都需要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备数字技术素养、秉持新发展理念、具有高效能特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样一支队伍可以由跨专业背景的青年人才组成。
其三,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基础性问题。目前,职业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一些校企合作仍然流于形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连接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不少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的实操训练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成为高技能人才。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操作指导,实践训练相对不足,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既掌握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较少;三是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依然是主导,教学思路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科技和在线学习平台;四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应试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评价不够充分;五是人才培养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六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和学生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职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岗位特殊技能和专用技能。企业普遍采用加强实训、轮岗锻炼、技能竞赛等方式快速提升人才的操作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提升班,专案提升实战技能。但一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专门的培养机制和规划;培训资源和能力有限,缺乏配套措施与提升平台,不具备独立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条件;对高技能人才基地的关心重视不够,缺乏教育资金投入。此外,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时间、资金和资源投入,一些企业可能难以承担。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发展阶段,如何培养出与转型升级后的技术相适配的高技能人才,是一项有难度的挑战。
其四,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优化。一是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提升通道不畅。我国主体职业教育的层次是大专,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深造的上升通道较窄、规模较小。二是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亟待拓宽。目前,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有一定学历要求,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往往不能满足条件。还有一些单位“唯学历、唯证书”现象突出,薪酬、岗位等方面与学历直接挂钩,导致部分技能人才起步薪资较其他岗位(管理岗、职能岗等)偏低。三是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有限。目前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尚未实现贯通发展,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四是技能人才提升技能面临一定条件约束。技能提升必然要求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的投入,普通职工想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可能需要个人承担这些成本,并且面临技能提升和日常工作的矛盾。高技能人才培养单靠职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社会的共同推动与支持。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导向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人才力量,针对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
第一,深刻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育规律。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需要培养、使用、储备的战略人力资源,应当政治立场坚定,掌握数字技术技能,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
要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集中的行业和职业领域的发展需求,以便精准培养高技能人才。聚焦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素养提升,清晰界定高技能人才的标准,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习惯等,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完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通过实训、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入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持续学习与职业发展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技能水平,帮助高技能人才规划职业生涯,以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实现个人价值;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全面评估;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如薪酬制度、晋升机会、荣誉表彰等,以激发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确保高技能人才培育沿着正确方向扎实推进。
第二,以青少年、青年群体为重点对象,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青年是未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在青少年阶段,建议适当增加劳动教育的比重,让青少年在生产劳动实践中获得成长,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价值观,形成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技能养成相关的行为习惯,使青少年成长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具有牢固科学文化基础的知识型、复合型技能人才。
同时,也要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的技能转化。成为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练就一身技能本领,也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要构建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训供应链,为他们提供新技术新技能培训。可以选拔一线优秀青年高技术技能人才,定期到高校、产业研究院所、产业链主企业接受培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尽快建立工匠精神荣誉体系,出台并宣传相关激励政策,增进社会对技能人才的了解和认同。
第三,围绕重要领域、重大战略,以技能为导向培育人才。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需求,大力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建立注重数字技能的培育导向。围绕产业链,统筹培养基础理论人才、高精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合力解决未来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区域内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打造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支持“校企园”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的产教联合体;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学校建立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构建完善集招生、培养、评价、就业于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机制,真正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工匠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的作用。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学校建设、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工学一体,建设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和院校,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行产训结合,通过举办实体、引企入校,实现既出产品、又出人才的目标,构建技能养成的真实生产环境。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上下游关联企业联合开展定向或滚动培养,搭建统筹协同创新的数字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推动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打造、数字孪生教学场景构建等。
第四,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技能等级序列,打破技能“天花板”,畅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提升通道。积极推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形成基于质量保障机制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尽快实现技能培养、评价认证成果与学历的互融互通及学分互认,推动劳动者终身提升职业技能。搭建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立交桥”,使获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与同等级职称、学历人员在各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
技能人才是与知识型人才并行的人才类型,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高技能人才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政治待遇和地位,未来前途光明。应引导企业建立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薪资体系、培训体系、用人体系,使其在岗位上更好地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参与企业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应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应鼓励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机制,让技术技能人才更多参与到企业劳动管理、工时标准、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涉及自身权益的决策过程中来。
此外,还有必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多方位宣传,增进社会对技能人才的了解。通过举办技能文化节、技能展示等活动,展现技能人才的风采和成果;参与国际技能竞赛和交流活动,提升我国技能人才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社会各界关注高技能人才成长,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第1版。
②《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新华网,2022年10月7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