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技能人才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宽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空间。受不同因素影响,部分高技能人才在职业空间拓展方面面临供求关系“不匹配”、职业上升通道存在“天花板”、职业发展领域存在“隐形门”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干劲和职业热情,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创造潜能和创新潜力的充分释放。有效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需要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创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的拓展延伸提供完善制度保障和良好社会生态。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职业空间 制度保障 制造强国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①其职业空间的广阔程度直接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使用和评价激励。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但高技能人才仍面临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和成长路径单一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热情,削弱了高技能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长效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我国高技能人才后备保障不足。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需要着力拓展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空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资源。
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的价值指向和实践定位
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不仅囊括技能等级提升、职位职级晋升等核心内容,还涉及职业转型、创新创业、跨域合作等新型择业观念。探索分析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的价值指向和实践定位,是进一步绘制未来发展蓝图的前置工作,能有效确保高技能人才工作持续提质增效。
一是有助于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②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也显现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行业产业基础不牢以及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反映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路途仍然任重而道远。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结构,人才需求结构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技能人才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作用,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力军。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能够让高技能人才拥有更宽广的职业选择空间和更畅通的职业通道,在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作出更大贡献。打造一支倡导“切、磋、琢、磨”工匠精神和具备“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技术追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释放人才的效能和潜力,有助于抢抓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生成逻辑看,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其中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技能人才作为连结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是新质生产力“生根发芽”的重要动力。赋予高技能人才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能够充分释放发展动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供给与新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进而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技能人才是以传统人力为代表的传统工业过渡到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的核心纽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聪明才智,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的快速发展。
三是有利于将高技能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与高技能人才支撑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促进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同样的价值指向。技术工人队伍,尤其是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高、精、尖”引领作用,能够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高技能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这一优势传导链条成立的关键环节源于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够“大显身手”“发挥所长”。因此,赋予高技能人才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
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受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水平略有偏差、队伍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影响,一些高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市场供求关系“不匹配”、职业上升通道存在“天花板”以及职业发展领域存在“隐形门”等现实难题。
一是部分高技能人才的供求关系存在“不匹配”问题。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三大产业的用工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高技能人才日益成为企业的“追捧对象”。然而,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均不约而同地面临设备易得、岗位空缺、高级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高技能人才紧缺现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工人面临自身技能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不足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中大量高学历人才的学识技能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而形成一些传统产业工人失业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同时存在的突出现象。截至2022年5月,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能达到2以上③。高技能人才供求关系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已经逐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扩散至中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因此,提升产业链和高技能人才链的耦合度成为大势所趋。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从低价产品加工出口发展模式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设计制造发展模式的趋势将会向纵深演进,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有增无减。如何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填补一些传统产业工人的“技能缺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亟待破解的问题。
二是部分高技能人才的职业上升通道存在“天花板”现象。职业发展空间是高技能人才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变量,对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每一位技能人才对于如何从学徒工成长为首席技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了如指掌,但由于职业资格等级认定申报条件的理论设计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现实情境存在一定错位,致使部分高技能人才取得首席技师职业资格后很难再进一步,在工作生涯的“黄金年龄”便触碰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与此同时,技能人才职务岗位与职级薪酬、职业技能等级相互匹配,同时也与评价激励制度有所绑定,这也造成一些获得首席技师职称的高技能人才在技能等级、职务职级、薪酬奖励等方面难以持续进阶突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力的充分激发和释放。相较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等级评审制度,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瓶颈的不合理性较为突出。如何构建更为合理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评审制度、释放高技能人才职业潜能,成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解之题。
三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领域存在“隐形门”现象。按照既有人才类型,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属于两类具有不同特点的人才队伍,其职业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也有所不同。高技能人才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从事生产和服务工作,能够获评职业资格等级和职业技能等级;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主要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受职业身份、学历学位、申报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高技能人才被排除在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制度之外,形成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隐形门”。高技能人才往往在职业技能等级序列中单向发展,对职称评审“可望不可及、想做不能做”的现实窘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上限。高技能人才的晋升机会有限,职业上升通道面临瓶颈,横向发展的“立交桥”不通畅,很容易对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造成不利影响,阻碍其职业发展。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技能人才纵向可发展、横向可延伸的职业道路空间,成为塑造高技能人才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为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拓展延伸提供科学制度保障和良好社会生态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建设一支后备充足、结构合理、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势在必行。拓宽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强高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创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拓展延伸提供科学制度保障和良好社会生态。
其一,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建立因地制宜、完善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遵循高技能人才“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和发展周期,建立因地制宜、完善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充分挖掘新手、熟手、专家等不同等级技能人才,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走向现代化、梯度化。随着高技能人才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以及产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需要根据社会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对现有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行调整拓展。我国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历经“老八级工”制度、“五级工”制度、“新八级工”制度三个阶段,需要充分了解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调整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凝练总结产业升级和人才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演变趋势,推动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同时,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切实需求,在现有“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基础上,因地制宜构建特色鲜明、空间广阔、激励有效的地方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减少资格认定评审的材料负担和门槛限制,以充分激发高技能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活力。联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主体力量,配套构建适应现有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工学交替、联合培养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
其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加有效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政策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高技能人才减负放权,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对于用人单位自主考核、用人单位和社评组织共同考核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可以充分下放并合理监督用人主体的自主认定权。鼓励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按照规定自主确定技能人才认定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岗位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式,积极创新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方式方法。各级人社部门需要充分尊重市场需求和高技能人才成长特点,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为指引,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权力合理下放,充分调动用人单位主动管理的积极性,让用人单位根据自身情形场景挖掘和培养认定高技能人才。地方主管部门需要以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律为遵循,持续深化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让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符合社会规范和获得业内认可,实现高技能人才“用的评得上、评的用得上”。在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创新方面,践行“技高者多得、技多不压身”的技能发展理念,引导用人单位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鼓励推选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支持高技能人才成为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和参与用人单位内部管理决策,还可以大力推荐高技能人才到群团组织挂职兼职和鼓励高技能人才离岗创新创业。建立职业资格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学位学历间的衔接制度和认定制度,让高技能人才享有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广阔的职业发展通道,让在聘的高级工、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等享受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打破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④。
其三,围绕产教融合发展,不断拓宽高技能人才发展事业平台和创新舞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大力组织推广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各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各类专项赛等技能比拼赛事,形成涵盖“从国际到国内,从行业到地方,从企业到学校”、彰显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集世界技能大赛综合训练中心、研究(研修)中心、集训基地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平台体系,推动职业技能竞赛成果落地生根。建立多主体参与、多路径执行的职业技能竞赛保障机制,组建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构成的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组织团队,提高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对于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技术人员,除了提供奖金、荣誉称号等表彰奖励外,还可以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提升等特殊奖励,鼓励企业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获奖员工升职加薪、优先培养。以此激发高技能人才主动学习、敢于比拼、积极提升的职业热情,让社会涌现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技能报国舞台广阔,建功立业正逢其时,强化“工学结合一体化”理念,鼓励高技能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砌筑、焊接、花艺、瓷砖贴面等日常技术工作中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使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让“小技能”成就出彩人生。
其四,强化技能报国导向,大力营造聚天下高技能人才而用之的良好社会生态。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劳动创造幸福”“劳动美是社会美”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擦亮奋斗底色。注重提升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养,锻造高技能人才担当奉献品格,弘扬“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精神引领和社会标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上要营造氛围,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对他们的崇敬、热爱、关心,要超过流量明星等,这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深入开展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宣传工作,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结合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依托“人才公园”“人才绿道”等实体阵地,使技能报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形成踏实敬业、潜心钻研、勇攀技能高峰的职业风貌,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会氛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动员各方力量、多方主体树立“大宣传、重普及”工作理念,用好职业技能竞赛这股巧劲,澄清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错误认识。积极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奏响技能报国的交响乐,让技能成就未来、技能改变命运成为青年人、劳动者长远追求,推动高技能人才持续涌现,使制造强国事业后继有人。
(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彦强、张云具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罗哲、张云具:《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路径构思——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社会科学辑刊》,2024年第1期,第161—170页。
②刘坤:《制造业强起来步伐持续加快》,《光明日报》,2024年2月22日。
③冯华:《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多棱镜)》,《人民日报》,2022年5月13日。
④高文书:《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中国人才》,2017年第2期,第12—13页。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