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摘要】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应着力解决体系架构、组织实施、评价机制三个方面的治理协同问题,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打通堵点卡点,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关键词】教育 科技 人才 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继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部署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竞争日益激烈。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引领原创性科学发现、重大前沿技术突破的重要资源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力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加强一体化布局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架构,抓好关键环节的优化设计,破除阻碍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与使用等环节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力。已有研究多涉及教育、科技、人才等单一领域的改革创新探索,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围绕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分析其演进逻辑、机制机理与实现途径,为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撑。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教育体系创新、科技政策制定、人才要素配置机制建设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更加凸显。通过加快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盼。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但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了科技遏制、技术“脱钩”、极限施压等极端方式,我国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面向科技强国建设目标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通过投入更多的政策资源和创新资源,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人才强国战略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总体战略的核心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致力于抓住不同阶段人才发展的主要矛盾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具有突出创造力的拔尖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一国人力资本中起到引领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用好人才资源、释放人才活力的关键所在。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一体化发展中把握三者关系,汇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入新时代,教育推动人才涌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科技知识传播和基础人才培养、科技知识创造和高端人才培育以及科技知识应用和人才用好用活等方面。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战略性投资和持久繁荣的根基。17世纪、18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为其18世纪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德国在1619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项义务教育法令,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普及率超过了50%。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扩大了人民群众的入学机会;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完善教育布局与结构,教育发展更加均衡;鼓励教育探索与研究,形成丰硕理论与实践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历史考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有了重大改变。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恩格斯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两者都强调了科学因素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使工业的形态、组织方式、规模发生质的改变。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新兴产业持续培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立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构建完整、高效、科学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是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随着我国人才效能持续提升,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新格局正在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步伐加快。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现代化的主体。纵览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始终重视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部署,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任务,着力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三个重要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了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技术支撑,而科技创新和优质人才的涌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和科技体制的进步。总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形成良好的互动共生关系。

当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面临着由大到强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挑战,存在内部结构不均衡的问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仍存在一些堵点、卡点。

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教育、科技、人才在发挥整体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相对独立性,三者之间的衔接需要有机制安排和制度保证。

其次,存在宏观体系对接不畅、中微观层面疏离的现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科技发展治理机制、教育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创业创新激励等方面,客观上要求形成一个总的运行体系,三者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协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发展,而且还涉及到宏观战略指导、中观制度建设以及微观个体行为。

在宏观层面,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存在概念化、项目化倾向,缺乏有效协同。在中观层面,涉及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体系安排,如教育课程体系、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等需要协调以确保各自的运行效率和效果。目前国内个别城市的人才政策在实施层面难以促进高层次人才有效集聚,亟须探索建立更具整合性的制度体系,实现政策支持有效驱动高层次人才引聚,形成高水平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在微观层面,涉及到个体行为和组织的协同作用。各类资源统筹配置尚需优化,各部门各类平台、科技园区、人才专项、产业基金等建设存在分散重复的问题,部门间互联互认的创新激励、容错机制、诚信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整体协同性有待提高。

最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内容多样、体系庞大,教育效果的滞后效应、科技成果的转化效应、人才成效的聚焦效应可能导致教育政策效果难以作出即时性评价,科技政策效果难以在实际操作层面得到真实反映,人才政策效果难以从现时现地现状进行衡量和评判。应进一步聚焦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问题,如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人才激励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区域创新协同等。

此外,在治理过程中涵盖多方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科研院所,还包括企业界、社会组织以及国际合作伙伴等。这些主体在目标设定、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评估反馈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视角,治理者需要在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和决策。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路径

一体改革有多种模式,如同步推进的“马车式”、一体两翼的“飞机式”、一核两轮的“圆圈式”与单线联系的“三角式”等。不同地区应结合各自的发展阶段、社会需求以及掌握资源的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的改革模式与路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出新模式,探索新路径。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全面领导。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解决个别地区教育、科技、人才三个领域“条块分割、纵强横弱、自成体系”的问题,明确层级部门间的权责关系。发挥领导小组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做好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重大工程策划等全局性工作,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和定位,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策略,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化教育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和人才发展政策。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

耦合“三位一体”,强化综合施策。在总体布局上,要深刻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在逻辑。不断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体系,加强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推动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及优化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同时,要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成果的原创性和突破性,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与制度层面的探索创新在于抓住并妥善解决好关键问题,遵循现实逻辑,参考主要路径予以统筹推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场景和重点问题为驱动,推进教育、产业、科技部门实现战略一体谋划、管理一体协同、工作一体布局、事业一体推进、资源一体配置、政策一体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摸清产业链卡点、堵点、痛点,瞄准产业创新所需的科技攻关难题,联合高校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形成场景驱动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循环,提升资金、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配置效率。

发挥高校优势,引领未来发展。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具体来说,在供给层面,要依据各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类型特点,发挥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科学持续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作用,着力完善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模式。根据贯通式培养规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依托高校高水平交叉学科的“学域”体系、科教融汇的“科学—人才”中心与实验室体系、产教融合赋能的技能“实训”基地以及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等。在机构设置方面,探索设立专门的贯通式培养部门,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机制,统筹整合不同学科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拔尖学生提供跨学科、跨学院的交流协作平台,保障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有序开展;在师资队伍方面,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利用校内外各领域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尤其是关键技术领域或行业的顶尖学者和专家;在考核激励方面,建立学习效果跟踪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和育人导向的学术奖励机制,确保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效率等。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硕士研究生杜何颜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张会庆:《复杂科学视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逻辑必然、运行机理与构建路向》,《江淮论坛》,2023年第3期。

②宋河发、刘安琪:《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科学管理研究》,2024年第1期。

③段从宇、胡礼群、张逸闲:《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与正确处理》,《教育科学》,2023年第2期。

④朱永新、罗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教育百年》,《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⑤张建刚:《科技革命视域下中国式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年第4期。

⑥任保平、豆渊博:《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人才强国战略及其政策创新》,《东南学术》,2024年第4期。

⑦李小球、宋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圈层体系构建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24年第3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