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代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选任人才的慧眼,招徕汇聚当时的众多英雄豪杰,各自成就了一番鸿图伟业。三位政治家用人准则各不相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权以意气相投。但有一点较为相似,三人都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因此造就了三国鼎立之势。
【关键词】曹操 刘备 孙权 选任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汉代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刘备和孙权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以其辉煌的功业绘就了三国鼎立的壮阔历史画卷。清代赵翼在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扶持,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这一论断,可谓对曹操、刘备和孙权等人的用人风格作了简要精当的概括。
曹操对人才的重视与举用
在重视人才这一点上,曹操可谓最富远见的政治家之一。他多次颁发《论吏士行能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强调唯才是举,向天下求贤。他手下谋士如云、勇将荟萃。曹操对人才的举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超乎常情,度外用人。比如,毕谌、魏种等人,都背叛过曹操,后来被曹操擒获,依然被委以重任。曹操包容体谅、惜才爱才由此可见一斑。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的曹操,在袁绍留下的书信中发现有许多来自许昌和前线军中。这意味着,有人一边在曹操手下做事,一边私自暗通袁绍。然而,曹操没有拿着这些信件去追查“内鬼”,而是付之一炬,他对此的解释是:袁绍强大之时,我都没法自保,何况别人!曹操的用意,当然是让这些人放心继续追随他。
曹操对刘备的容忍尤为值得一提。曹操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可谓意味深长,其实质是指刘备是他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既然如此,当然应想方设法除掉。一次刘备被吕布打败,投到曹操这里,给了曹操下手的大好机会。“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曹操的一个极为出色的谋士程昱,提醒曹操:刘备犹如蛟龙失水,现在正是除掉他的绝好机会。“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程昱的建议当然有充分理由,但曹操没有采纳,因为时机不对。“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曹操曾发布招贤文告,愿招揽天下贤士为己所用。现在曹操如果把刘备除掉了,天下贤士推己及人,不免会寒心。曹操问程昱,如果产生这样的后果,我们靠谁来打天下?最终,曹操不仅容留刘备,还上表汉献帝,给刘备封官加爵。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曹操确实表现出了难得的气量。
二是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并不吝赞扬。当政者,要得到手下英才的全力配合,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晋升官职、提高俸禄。还有一种,是让人获得成就感。而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格外慷慨。对身边的谋士武将,无论是献上妙计良策者还是取得赫赫战功者,他都不吝于称赞和奖励,有时是当面赞不绝口,有时是在书信中夸奖,倍加肯定。他曾写信对荀彧屡献良策大加褒扬。“太祖与彧书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三国志·魏书一○·荀彧传》)
那么多的谋士和勇将,长期追随曹操,呕心沥血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跟曹操的容忍大度和善于褒扬不无关系。
刘备以“性情相契”的人才选任标准
刘备用人,重在“性情相契”,这种风格,在他与诸葛亮、赵云、关羽、张飞、黄权等人的交往中,都有突出体现。这里就以“三顾茅庐”为例加以说明。据《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即是指刘备“三顾茅庐”。
说到“三顾茅庐”,必须留意一个事实,诸葛亮和刘备不是同一辈人,他们之间有十九岁的年龄差距。一个比刘备整整小了十九岁、声名也远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人,反倒让刘备恭恭敬敬地请了三次,才终于出山,这背后大有缘由。
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在招揽人才方面,刘备处于劣势地位。曹操以“汉相”的身份号令天下,且雄踞中原;孙权虽然远离中原,但坐拥资源富庶的江东。他们有条件提供高官厚禄,自然有强大号召力。然而,这种有利条件,正是刘备所欠缺的。他没有封地,也就没有根基,总是处于寄人篱下的境地,早年在吕布、曹操、袁绍处分别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去了刘表所在的荆州。在刘表那里待的时间长、条件好,但是依然改变不了屈居人下的境况。“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在这样的境遇下,刘备靠什么吸引人才呢?
刘备靠的主要是两个优势:第一,刘备名满天下,世人皆知他是英雄,迟早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如果长远来看,追随他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第二,刘备看重性情相合,尤其长于以心换心,一些人追随他,不是为了当下的实际利益,而是为了刘备的那份情谊。比如,说到关羽、张飞,人们便会想起《三国演义》第一回的“桃园三结义”,三个人发过一个誓愿,“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不是史实,是民间故事,后来被写进了《三国演义》。不过,在历史上,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友情确实非同寻常,经常被描述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也就是说,在公开场合,他们是守君臣礼节的,而私下则像兄弟一样亲密。这是历史上刘关张的友情。赵云、黄权等跟刘备的交情比不上关、张这么深厚,但也肝胆相照,相见以诚。
“三顾茅庐”期间,刘备依然实力较弱,没有一块完全属于他的领地。这时候,诸葛亮不愿出山,无可厚非。刘备必须有效地确立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就像关羽、张飞信任他那样。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确取得了预期效果。诸葛亮后来满怀深情地回忆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唐代杜甫的《蜀相》一诗,也在“三顾频烦天下计”和“两朝开济老臣心”之间建立了逻辑关联。“三顾茅庐”是刘备最为成功的一次选用人才的实例。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功不可没,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权“以意气相投”的用人特点
孙策去世后,孙权占据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他开办宾馆,由顾雍、张纮负责接纳四方宾客。文得阚泽、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等;武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一时人才云集。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二三十岁就深受孙权器重,周瑜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统帅三军时才三十四岁。正是靠着这些“意气相投”的杰出人士,孙权才得以独霸江东。
所谓“意气相投”,从孙权这方面说,首先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对诸葛瑾的信任,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但哥哥追随孙权,弟弟则效力刘备,分属于两个阵营。刘备曾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孙权让诸葛瑾趁机劝诸葛亮留在东吴,诸葛瑾毫不迟疑就拒绝了孙权的提议,他回答说:我弟弟已经追随刘备,“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意思是说,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正如我对您的忠诚一样;他不会留在您这里,正如我不会投奔刘备一样。孙权听了,不仅没有感到被冒犯,还更加敬重诸葛瑾的坦诚和忠耿,认为他的话“足贯神明”。
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亡,刘备决意动员全国的力量,对东吴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复仇攻势。对刘备的这一动议,蜀汉几乎所有重量级人物如诸葛亮、赵云都表示反对,理由是:从蜀汉自身的处境来看,应以曹魏为主要对手,而不应把主力用来和东吴决战。诸葛瑾也给刘备修书一封,劝刘备不要伐吴,理由和诸葛亮、赵云说的一样。东吴有人知道了诸葛瑾写信的事,怀疑他里通刘备。孙权听闻诸葛瑾遭人非议,亲自辟谣:我与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他还特意给诸葛瑾写信:我们两人“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这里,孙权直言他对诸葛瑾的至诚心里有数,让他不要介意别人的揣测。诸葛瑾受到如此信任,自然尽心竭力辅佐孙权。
所谓“意气相投”,也包括勇于自我批评,不护短,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孙权对张昭的敬惮就是经典的例子。
张昭是东吴的元老重臣,常直言规劝孙权,他与孙权最严重的争执发生在辽东公孙渊假意归顺东吴之时。公孙渊奉表向东吴称臣,孙权高兴至极,打算派张弥、许晏前往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极力加以劝阻,他认为公孙渊因为害怕被魏讨伐,远来求援,要是改变主意,杀了张弥、许晏,东吴岂不是要被天下取笑?“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三国志·吴书七·张昭传》)
然而,孙权不听劝谏,张弥、许晏果然被害。张昭得知此事,一气之下,从此称病,不再上朝。“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三国志·吴书七·张昭传》)
最终,孙权长时间在张昭家门口等候,直至他出门相见。孙权载着张昭回宫后,向其检讨,张昭被感动了,决定恢复上朝。这一类“以意气相感”的事例,在孙权那里为数甚多。
曹操、刘备和孙权选任人才的成效经验
善于用人方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和孙权之所以能建立辉煌功业,是因为他们都善于用人,“天地涵容百川入”,与同时代的吕布、袁绍等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吕布身边不乏好的谋士,但他刚愎自用,多次拒纳陈宫等人的良策。袁绍对谋士更视同走卒。进兵官渡时,田丰极力谏阻,惹怒了袁绍,被投于狱中。而这一仗袁绍真的败了。田丰在狱中,一狱吏向他贺喜,说他的预料应验了,一定会得到重用。田丰却断言自己必死无疑,理由是:袁绍“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直言忤之。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而恚,內忌将发,吾不望生”。果然田丰为袁绍所杀。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曾就田丰一事大发感慨说:“为明主(曹操)谋而忠,其言虽不验而见褒;为庸主(袁绍)谋而忠,其言虽已验而见罪,何其不同如此哉!”“明主”之“明”,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善于用人。
千里马是可贵的,而伯乐更难得。一定意义上说,千里马和伯乐相互成就了彼此。《战国策》中的“骥遇伯乐”“买骏骨”,《韩诗外传》中的“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都为读者所熟知。而韩愈的杂文《马说》,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才能卓越的人是可贵的,而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曹操、刘备和孙权,就是郭嘉、诸葛亮和周瑜等人的伯乐,没有曹操、刘备和孙权的识拔,郭嘉、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生不会如此绚烂夺目。
(作者为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编/陈楠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