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以系统观念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中,科技创新因其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广泛辐射性,处于全面创新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共同目标,为我们加深理解全面创新格局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全面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动态过程,必须树牢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各方面、全链条筹划,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关键词:教育 科技创新 人才 全面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新蓝图,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赋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联动、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统领,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深刻理解领悟蕴含其中的战略意蕴与改革内涵,对于顺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统筹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创新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有效支持全面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考量,统筹推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大任务。

深刻认识全面创新的科学内涵,汇聚改革根本动力和创新第一动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大国博弈激烈复杂局面,迫切需要全面创新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全面创新是一种以制度逻辑体系化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过程,旨在形成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为支撑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创新的“全面”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全领域,包括理论、战略、组织、文化、制度、技术和市场等各方面创新;二是全层次,包括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组织层次的创新,也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等研发布局各层次的创新;三是全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数据、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要素整合、融合创新;四是全主体,包括政产学研用金等主体的协同与融通创新;五是全人员,以创新公地、产业公地等建设为基础,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创新版图、治理格局、创新范式深度调整,全球科技产业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历史交汇。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难度也巨大的现代化,对物质技术和制度保障基础的要求更高,必须创造高度发达的新质生产力,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呼唤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弱化后,主动顺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全面创新要突出重点,抓住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关键要素,以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好、发挥好改革开放根本动力和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夯实制度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进全面创新并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其中,科技创新因其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广泛辐射性,处于全面创新的核心地位。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研发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逻辑。1994年,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仍较薄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卫星导航试验探索。2000年“北斗一号”建成投用,虽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其性能较为初级,无法满足需求。当时,国内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自主研发;二是合作开发。受限于自身薄弱的研发基础,我国决定走合作开发路线,斥巨资参加欧洲“伽利略”项目。然而,在美西方联手打压下,我国不仅无法进入该项目核心层,连外围合作也层层受阻,导致合作计划搁浅。2006年,我国宣布发展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下定决心重新激活“北斗”。2009年通过发射“北斗二号”卫星,合法抢占了优势使用频率,同年立项“北斗三号”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斗三号”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历经26年艰苦奋斗,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世界一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再次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自主可控,才能扭转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协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科技投入制度方面,着力拓展多元化科技投入渠道,深化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机制改革,提高效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研发管理制度方面,着力统筹“四个面向”的研发布局,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加强前瞻性、引领性布局,鼓励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着力健全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人才制度方面,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这些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共同目标,为我们加深理解全面创新格局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整体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内在逻辑

教育、科技、人才同为支撑现代化建设、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先锋力量,有着天然、内在和本质的逻辑联系。优先发展立德树人的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人才引领驱动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从知识演进看,教育是知识的传承与积累,科技是知识的创造与应用,人才是知识生产的主体,三者有机联系,互相促进,推动知识更新、知识扩展与知识融合,从而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投入产出看,三者都是对国家未来的战略投资,教育的主要产出是人才,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渠道是科技,人才经由科技实践产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产业创新,三者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和物质技术基础。从价值创造看,创新成果具有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五大价值,教育要培养具有创造特质、创造潜能的人才,科技资源配置、研发布局要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产出原创成果,人才价值的实现也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成果创新价值、更好造福社会和人民。从协同效果看,三者一体发展有利于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实力塑造看,教育软实力、科技硬实力、人才竞争实力共同构成综合国力之基。从目标使命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协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统一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创新实践,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推进“三位一体”改革,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全面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问题指向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向,是顺应全面创新规律趋势的战略选择。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也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近些年来,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不断优化,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求还不能很好适应。长期以来的关键痛点之一,在于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存在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等现象,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小、散、弱的碎片化分布状况,在基础设施、共性平台、项目组织等方面存在封闭式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创新体系存在内耗、整体效益效能较低。如在教育领域,集中资源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不足,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不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不够,难以有效保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水平教育开放。在科技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协同不力,有组织的科研亟待加强,创新主体、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化、协同化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不够,难以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能力较弱,国际科技话语权不足。在人才领域,战略人才力量协同不足,人才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合理,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环境不优,人才开放协作不够,削弱了人才竞争的国际比较优势。从整体看,教育、科技、人才全面协同、有效协同、一体联动不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不深入,全面创新的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协同不够,新型举国体制应有的举国动员力、体系协同力、区域带动力未能全面充分彰显,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够高。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以不断解决问题而深化。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好、解决好突出问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应当认识到,尽管《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工作安排,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分别出台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意见,围绕蓝图制定了任务分工施工图,但应当认识到,与以往相比,今天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特别是推进“三位一体”系统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战略环境呈现新变化,给我们推进落实改革任务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增强问题意识,聚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遇到的新问题、影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制约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瓶颈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防范化解“合成谬误”,协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动态过程,改革举措中“政出多门”、榜单设计中“题出多门”、基层首创中“五花八门”等,作用到整体上易导致“合成谬误”。改革必须树牢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各方面、全链条筹划,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面创新“全国一盘棋”。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统筹协调改革任务部署实施机制,以党的组织力保障人才调度力、资源配置力、创新执行力,克服资源配置、力量布局等方面的分散、重复、封闭、低效、协同不力等弊端,形成权威统一高效的咨询、决策、监督体系。健全用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把以市场机制激活内生动力与增强国家意识、使命导向结合起来,把以市场机制竞争择优与有组织择需、择重有机结合起来,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基础”与更好发挥政府有组织协同作用“降内耗”结合起来,把以市场机制增活力与有组织建秩序结合起来,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在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聚焦高度关联改革任务,加强联合攻关系统集成。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本身说明三者存在关联度高的改革任务或紧密结合点,客观上需要联合协作。全面加强系统布局、协同组织、系统集成。统筹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形成全面创新合力。大力推进战略科技力量、战略人才力量协同。统筹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多方主体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更多关注三领域改革的衔接界面,提升同频共振的界面耦合效应,增强一体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例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改革任务,都涉及多部门职能,特别需要加强改革举措出台“最先一公里”的协同。教育评价、科技评价、人才评价密切相关,应当一体设计,综合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科技伦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整治等改革任务,更需要齐抓共管、联动治理。同时,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难免出现推进不平衡的状况,需要对相关改革任务进行动态调整、迭代优化,防止改革衔接不力、配套不够,影响“三位一体”改革整体进程。另外,在构建支持全面全新体制机制改革中,也可能出现“三不管”的空白地带,在推进改革中需及时补位。对落实改革任务中争功诿过、揽事推责、只牵头不出力等状况,应及时督查纠正。

共促一体贯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深度融合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联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具有一致性,实质是让知识、技术、能力、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集聚、共享互联,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领域,系统梳理“四链”对接融合的堵点、卡点、断点,科学设计有利于各链条各环节各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打通全面创新的“孤岛”,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融互促、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场景需求,以“四链”融合为抓手,加快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培育“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融合的“有力主体”,贯通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

开展监测评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目标,加强监测评估是动态调整优化改革部署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政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坚持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相结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反馈控制。可以更多依靠更具独立性、客观性的第三方力量,在完善诊断性、总结性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评估机制,为优化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方案、推进全面创新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前瞻研判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趋势、政策影响、技术竞争态势等,探索开发高质量发展的表征指标,聚焦重点新兴领域,将技术预见融入全面创新能力评估,注重政策体系评估、政策前评估。拓展全球视野,优化评估方法。立足全球、国别、地区、机构等全尺度空间场景,整合指数构建、数据统计、文献计量、改革模拟、情境研判、实证调查、案例分析、国际比较等全要素研究工具,设计具有前瞻性预测(事前)、跟踪性监测(事中)、总结性评估(事后)全周期分析功能的全面创新能力评估方法。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影响评估,促进风险驾驭与伦理治理。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全面创新良好生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厚植深化改革、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强化政治引领,团结引导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各方面人才,聚焦“国之大者”,涵养家国情怀,勇当科技高峰攀登者、新质生产力开拓者、先进文化传播者、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砥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国之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赓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树牢教育界、科技界文化自信、创新自信。健全社会化科普机制,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营造热爱创新、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基础。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形成激励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环境。涵养优良学风,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旗帜鲜明反对科研不端行为,加强学术共同体自律自净,激浊扬清,整治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不正之风,塑造全面创新向善为民的文化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依法保障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各方面人才的合法权益,真正让各类英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聚精会神做研究。拓展多领域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强民间科技人文交流,深化文明互鉴,引导各方面人才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聚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研究员

参考文献略

责编:周素丽/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