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不断让生态之水转化为发展之水

网评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让江河“握手”的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功实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全线通水以来,不仅为北方地区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更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何在确保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将生态之水转化为发展之水,加快动能转换,协调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升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十年之间交出了一份充满智慧的中国答卷。

坚持涵养水源至上,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牢牢守护生命线。守护好一库净水,是践行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责任的重要内容。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各级党委政府,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自觉结合岗位职责、工作实际,把从事的具体工作与守水护水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加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总干渠两侧生态保育带建设,构建渠、湖、山、林有机融合的生态绿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确保了水质的长期稳定,还带动了沿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南阳,为了确保一渠清水北送,通过全面清理污水污物、清查入河排污口、清查消落地和隐患源,有效保障了水质安全。同时,南阳还加强了对水源地周边区域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任务,完成南阳地区石漠化土地全面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这些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不仅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宝贵借鉴。

优化资源配置,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着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在南北方更加优化配置,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首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带动了沿线文旅、休闲、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制造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与运行,还推动了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诸如河南、河北等不少沿线地区通过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实践证明,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动能转换,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加快布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了覆盖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和经营管理等各业务领域的信息化体系。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程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还为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立足区域实际,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农业等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制造等绿色产业,积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经济体系和产业链。以南阳为例,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不仅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还为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力支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10年累计调水超680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106.37亿立方米。同时,南阳还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坚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谱写“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新篇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始终坚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首先,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其次,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监测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培训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能力。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不贷,形成有效的震慑力。最后,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一项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不仅承载着科学调剂区域水资源、促进南北方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更是国家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它以十年的生动实践表明,生态之“水”与发展之“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生态教育和公众参与,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升级,不断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之“水”转化为发展之“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和绿色发展动力。(作者: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授 王运涛)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