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开拓国际市场、获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然而,国际化进程中的政治、法律风险,文化差异和融资问题也需要企业慎重应对。未来,民营企业应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抓住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化布局。

关键词:民营企业 走出去 机遇 挑战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逐步成为企业“走出去”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民营企业已占据重要份额。通过国际化发展,民营企业不仅能拓展市场空间,还能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

然而,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包括不同国家的政治与法律风险、文化差异、国际竞争加剧等。这些挑战既制约了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也为其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背景

全球化的新局面。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更加频繁和深入。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全球贸易额占世界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末的不到40%增长至如今的超过60%。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而言,全球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获取渠道,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与此同时,逆全球化趋势在部分国家的兴起为中国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跨国贸易和投资设限。这些都要求中国企业更加灵活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国家政策支持的推动。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为民营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降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

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行业已经进入饱和状态,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因此,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业务多元化和规避国内市场瓶颈的重要战略选择。例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小米、华为等民营企业迅速拓展海外市场,在东南亚、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机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民营企业国际化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跨境投资和项目合作。通过这一倡议,中国政府与共建国家签署了多项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降低了企业在相关国家投资的风险。

市场准入的拓宽: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边合作,许多共建国家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有所降低,简化了企业的行政审批程序。例如,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快速审批通道,允许中国企业优先获得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项目的投标机会。

政策金融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专门的金融服务,帮助它们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顺利开展项目。这类政策性贷款与出口信用保险极大降低了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为其提供了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企业不仅能够参与当地的项目建设,还可以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获得当地市场的长期合作机会。这一政策不仅帮助中国企业获取市场,还为相关国家提供了急需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双赢局面。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下的政策红利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国际市场机遇。RCEP涵盖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和GDP规模,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

关税减免与市场准入:RCEP框架内的关税减免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进入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等市场的优惠条件。尤其是对于制造业和轻工业企业,降低关税意味着产品在这些国家的价格竞争力显著提高。

规则标准统一化:RCEP不仅降低了贸易壁垒,还统一了诸如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和环保要求等方面的政策。这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减少了不同国家之间政策差异带来的额外成本,使企业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跨国经营。

供应链整合的机会:RCEP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整合区域供应链的机会,通过协议内的贸易自由化,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在不同成员国之间调配资源、优化生产布局。这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能通过区域内的生产合作,提升效率和竞争力。

政府的出口退税与跨境电商支持

在支持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出口退税政策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出口型企业中,出口退税政策能够直接减轻企业的税负,提升其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近年来,政府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增加了高附加值产品的退税额度,鼓励民营企业向高端制造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例如,电子产品、新能源设备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出口时能够享受更高的退税比例,帮助企业快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跨境电商的发展机会:政府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了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为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跨境电商不仅减少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还通过简化的物流和支付体系,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国际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中,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拓展业务的重要工具。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通过绿色技术输出和生态环保项目合作,帮助民营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机遇。

绿色金融支持:政府通过设立绿色基金、发放绿色债券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的项目。这不仅符合全球环保趋势,还帮助中国企业树立了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加了品牌的附加值。

推动新能源技术输出:通过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得以将新能源技术,如光伏、风能等,输出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这些国家,新能源项目的需求逐年上升,而中国企业凭借其成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在这些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走出去”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发展利好

国际市场扩展带来增长空间。全球市场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企业可以增加销售额,提升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在未来十年将迅速增长,特别是在亚非拉地区,这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通过针对这些新兴市场开发适合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市场渗透率。

获取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化经营,民营企业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华为公司通过与全球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构建了强大的全球创新网络,持续引领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并购也是企业获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积极收购欧美高科技企业,以此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例如,吉利集团通过收购沃尔沃,成功实现了品牌升级,并吸收了沃尔沃在汽车安全技术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国际化不仅能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还能提升企业的全球品牌影响力。通过在海外市场的成功运营,企业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国际品牌形象,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阿里巴巴通过收购Lazada等电商平台,在东南亚市场迅速扩展,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阿里巴巴还通过赞助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全球购物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

资源优化配置与多样化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不同地区的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通过在不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和更强的竞争力。例如,比亚迪公司通过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电动车生产线和研发中心,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动企业的全球化布局。

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政治、法律风险的复杂性。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律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民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着较大的政治和法律风险。政治不稳定、政策变更、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可能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例如,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和运营的环境。这种政治风险需要企业通过多元化布局和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应对。在法律方面,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标准各异,企业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环保法规、税收政策等。如果不熟悉当地法律环境,企业可能会面临法律纠纷或巨额罚款。

跨文化管理的难题。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管理是企业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跨文化团队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需求等。

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面对的不仅是本地竞争对手,还包括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压力。许多跨国企业拥有多年国际化运营经验、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及广泛的品牌影响力,这对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形成了压力。例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面临着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的挤压。虽然中国企业在性价比和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忠诚度方面,仍需不断努力。

融资与资金链条的压力。“走出去”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并购、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还是参与国际项目投资,都涉及到巨额的资本投入。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融资渠道相对有限,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如何获取稳定且低成本的融资成为关键问题。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国内融资困难,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或短期贷款来支持国际化进程,资金压力显著。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由于企业信用、政策限制等原因,民营企业很难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得大规模融资,导致其在国际化发展中的资金链条较为脆弱。例如,某些中国民营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由于前期投入巨大,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项目进度或收益不如预期,就可能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国际化人才的短缺。人才是企业国际化的核心资源,尤其是在跨国经营中,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文化、法律以及管理的人才至关重要。然而,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国际化人才匮乏的问题。由于语言、文化、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局限,许多民营企业难以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团队。例如,某些企业在拓展东南亚和非洲市场时,由于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入了解,导致市场战略不当、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而影响了市场扩展的效果。

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标市场的需求以及外部环境,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路径。可以采用资源基础观理论,结合企业的资源优势来制定国际化战略,选择适合的进入模式(如合资、并购、独资等),确保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利用好灵活性。民营企业通常决策链条短、反应迅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在国际市场中,企业应利用这种灵活性迅速调整战略。例如,当遇到市场环境变化时,可以迅速调整产品策略或市场进入模式。同时,企业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政策变化。

资源配置优化。民营企业通常面临资金和资源的限制,需要更加精细化地配置资源。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应优先选择资源投入回报率高的市场和项目。例如,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模式分摊风险和成本,而不是单独承担全部资源投入。选择市场潜力大、进入门槛低的区域作为初步进入的目标。

持续学习与战略调整。民营企业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调整能力,可以根据市场反馈快速优化战略。建立有效的市场反馈机制,收集客户意见和市场数据,定期评估战略实施效果。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战略调整,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重视创新和学习,通过持续改进保持竞争优势。关注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定期进行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通过学习和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和市场适应性。

加强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将是未来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优化全球供应链管理、提升市场营销效率,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国际业务。

强化风险管理与防控机制。针对国际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政治、法律、市场等多重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在进入新市场之前,企业应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并根据不同的国家环境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企业应通过法律手段,如购买保险、签订合理的合同条款、寻求国际仲裁等,来有效规避和降低风险。特别要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切忌一味追求规模,为了做大而做大,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一定要稳扎稳打,先做强再做大。

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才是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包括设立国际化培训项目、与高校合作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等。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吸引海外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经验的高层管理者,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有不少也是家族企业,面临第二代接班的传承问题,可以通过第二代接班的机遇,加强引进国际化人才。

构建全球化的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资产。企业在“走出去”时,不仅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应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战略,提升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可以通过赞助国际性赛事、参与全球展会等方式,增强品牌知名度,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地化品牌建设。例如,华为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赞助足球比赛、F1赛事等,迅速提升了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品牌之一。

充分利用政策与行业资源。中国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企业应积极利用这些政策和资源,包括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融资支持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等。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入国际行业协会和商会,扩大国际合作网络,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合作机会。

【本文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新兴经济体企业持续健康成长”(项目编号:72122016)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 懿/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