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制定出台《若干规定》,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重要制度遵循,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党基层减负不仅是党中央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更是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
细化任务,明确“目标项”。为基层减负要把《若干规定》看成是铁规矩、硬杠杠,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推动进一步细化基层减负的具体领域,针对政绩观错位、“文山会海”反弹、考核留痕过重等突出问题,制定详细可行的减负措施。全国很多地方出台了多项措施,不断优化简化组织工作,减少会议频次、压缩工作周期、简化审批流程。有效节约组织成本、减轻基层负担,获得了基层好评。
强化监督,确保“真减负”。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事关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以抓好《若干规定》的落实,推动为基层减负向治本深化。基层减负应建立健全基层减负工作成效监测机制,成立专项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对基层减负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通过制定具体、可量化的减负指标,实现减负成效有数可查、有据可依。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对推动基层减负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励广大基层干部积极参与减负行动。
倾听心声,共筑“同心圆”。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减负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基层干部的评价。应深入基层一线,把脉问诊、追根溯源,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瞪大眼睛找问题,真管真查“重面子、轻里子”等老顽疾,深挖细纠形式主义“新马甲”;要拉长耳朵听呼声,了解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把基层干部感受度、认可度作为发现问题的索引、衡量成效的标尺厘清“添负担”的缛节,校准“减什么”的靶向。通过健全上通下达机制,让基层干部有表达心声的机会和渠道,避免“拍脑袋”决策和“任性”抽调等现象的发生。改进会议流程,减少传达会,增加讨论会,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建议权。此外,还应关心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落实带薪休假等政策,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