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以六个“强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作者:胡彩娟(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要在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核心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与水平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链的持续优化,重点在于做到六个“强化”。

第一,强化技术引领的创新突破,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战略重点。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应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动力内核的服务经济体系,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以高科技创新园区、科创大走廊为代表的创新高地及创新生态圈建设,重点围绕流通平台、制造服务、现代物流、云服务、数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技术发展方向实施攻坚,同时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精准医疗、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应用。另一方面,要抢先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新赛道,大力培育高端软件产业集群;研究出台未来产业行动方案,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第二,强化重大工程的落地实施,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

以大工程、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带动和引领,是进一步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建设工程,大力发展信息软件、数字贸易、新电商、数字交易、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数字服务重点领域,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实现二次攀升。二是要实施万亿服务业重大项目,以支撑国内大循环重要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建设、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发展等为导向,着力塑造竞争新优势。三是要加快培育高水平服务主体,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培育一批千亿级旗舰企业、百亿级龙头企业和行业领跑企业,加强政策精准支持。四是要加快培育高素质服务人才。支持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培育壮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三,强化互动协同的深度融合,激发生产性服务业内生动力。

针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以“两业融合”为抓手,推动高端化专业化发展。一是要增强科技服务和工业设计等高端商务服务的有效供给。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关领域,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扎实推进科技惠企政策落地落实,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载体,持续提升设计创新服务能力,推进成果转化。二是要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与制造业高效协同。强化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聚焦减污降碳协同、生态保护修复,形成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环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格局。三是要构建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聚焦打造“通道+枢纽+网络”高效运行体系,着力实施优化物流枢纽布局、完善物流通道网络、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物流行业发展支撑等行动,加快建设物流园区智慧化改造试点和领跑企业建设。在具体融合路径选择方面,企业应在不同场景下展开探索,最终找到生产效益最佳、用户体验最佳的耦合方式。政府负责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推动企业间深层次交流以及寻找标杆与立标奖补;同时在“两业”融合产品(服务或应用)推向市场过程中予以一定的增信支持或税收优惠、用地支持、融资便利、资金补助、风险补偿,帮助企业大胆创新。

第四,强化产业模式的迭代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变革。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两大方向:一是瞄准先进制造业的现实需求与痛点并实现与其高质量协同,二是前瞻布局、制造需求并实现自我突破性发展。集群化发展模式是顺应新发展趋势的可行选择,要注重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相结合,科学合理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功能区域,以大型专业市场或大型物流基地或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重点培育若干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而非纯粹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布局),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各业态渗透交融,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集聚和专业化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单纯制造业集聚向集成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模式的组织变革。

第五,强化营商环境的优中再优,营造生产性服务业良好社会生态。

一是要搭建企业与企业间合作的载体和平台。以政府建设或龙头企业建设等形式,搭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协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和各类配套服务,推动数据共享和网络协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面向全球布局产业融合网络。二是要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实施审慎包容监管,分类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三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四是要通过完善评审专家结构等细化举措,支持鼓励优秀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尤其是相应的民营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地方政府质量奖;同时,大力宣传改革创新成效、可复制推广经验和典型案例。五是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营造有利于激发和保护企业创新的法治环境;高水平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平台。

第六,强化部门协作的紧密一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保障支撑。

一方面,要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运行监测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析监测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细化并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明确各行业、省市县的年度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季度跟踪、年度考核等工作,建立协调依据,实质性推进部门协调。另一方面,可考虑建立高层次单设实体性协调机构,促进紧密型、实质性管理。比如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顶层设计,加强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