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峰会——第十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11月21日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出席并致辞。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张来明,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等在开幕式上发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易会满、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出席。
本届论坛峰会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国家治理杂志社、人民智库、人民论坛网承办,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提供课题支持。
在“2024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峰会——第十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成果发布单元,“2024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暨国家治理创新经验课题调研成果”正式发布。“2024国家治理创新经验”课题调研活动通过案例征集、专题调研等,总结实践创新经验,提出有效对策建议,形成系列调研成果。课题调研成果报告分为两部分:一是“2024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创新经验案例”,二是“2024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入选课题调研成果报告的创新经验与典型案例,符合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影响力5项评价指标要求,由人民论坛调研组专家深入一线专题调研后总结提炼提升后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
“2024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分为“高质量发展”与“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两个主题,每个主题选取了10家典型案例,共计20家。“安徽三联学院:产教融合的三联探索”入选“2024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
安徽三联集团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民营科教集团。三联创始人、留日医学博士金会庆教授1990年回国创办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1997年组建安徽三联集团。三联集团现有员工近2000人,其中博士29人、硕士650人、留学回国人员83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2家,主要分布在合肥、上海、北京、黄山、日本。业务范围为产、学、研三大领域。
作为1997年创办的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等学校,安徽三联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办学理念,坚持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技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并重,坚持“特色办学、错位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打通产与教、教与研、学与用的路径,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探索出产教融合的“三联模式”。
安徽三联学院秉持与生俱来的产学研基因,与安徽三联集团兄弟单位“浸润式”地开展产教融合,从历史沿革来看,三联学院产教融合契合当时的科技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从融入、融通到融合,路径清晰。
1997—2007年产教融入时期,学校与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共同申报“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新专业、编写教材、共建“订单班”“冠名班”。
2008—2017年产教融通时期,学校与集团旗下企业合作共建学科专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双能师资队伍和产教融合平台,交通安全、服务机器人等2个教育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获批运行。
2017年至今,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学校与集团旗下兄弟单位共建的3个产业学院已获批安徽省产业学院,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基因是安徽三联学院产教融合的底色。依托集团的天然禀赋,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基础夯实。“血缘式”产业学院、“集群式”学科专业、“双栖型”师资队伍、场景式教学课堂等以“共建、共创、共享”为重点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逐步建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学校与集团旗下三联交通、三联机器人、上海联岸等公司,协同集团组建的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服务机器人研究事业部等科研机构,集团参与共建的企业、科研机构携资金、人员、设备、无形资产等进入产业学院,其中三联交通公司为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硕士点联合建设的累计投入达到5000万元。
学校在产业学院中创新性设置了产业学院院长、总工程师岗位,集团遴选具有优秀管理经验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兼任院长或总工,加强产业学院班子建设。产业学院融合企业管理模式,将评价“指挥棒”向协同育人倾斜,营造双向互动氛围。
产业学院专业课程聚焦新兴产业领域,集团旗下参与共建的企业、科研机构已将400余项专利、软件著作权整合打包“搬进”学校,学校将专业课程、毕业设计“搬入”企业……共建“课工厂”“课程馆”“项目库”等多类型教学课堂,校企共同打造实践“金课”47门次,立项省级“微专业”2项、校级1项,大幅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保障使得学院和集团企业互相助力、彼此赋能。得益于产教融合,三联集团旗下“三联科技”板块成就斐然,包括国家级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事故预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交通事故预防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交通信息与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三联科技系”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32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9项,国家专利603项。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安徽锚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三地一区”发展目标背景下,安徽三联学院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顶层设计,以改革的逻辑和市场的办法开展产教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如:协同集团内外重点企业,靶向对接安徽十一大新兴产业,按照产业面向,打造应用型特色专业集群;积极培育建设3个新专业集群。学校44个招生专业75%面向安徽十一大新兴产业,近两年新增的6个本科专业100%面向新兴产业,涉及安徽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统筹产业链、企业链、科技链、教育链和人才链,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平均去向落实率95%以上,单位满意度达96%;超六成毕业生在地方中小微企业就业,尤其是“项目制”“订单化”式的专项人才培养,为智慧交通、现代康养、数字创意类企业等紧缺人才提供供给。
安徽三联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紧盯时代背景和政策机遇,坚持产业引领和市场导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顺应社会需求和区域发展的大势,夯实产教融合的方法、路径和举措,顺势而为,聚力成势,畅通产教融合平台,着力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安徽三联学院遵循改革的“三重逻辑”,即改革的宏观逻辑——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统筹教育链、科技链和产业链三大资源一体化办学,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改革的中观逻辑——以产业人才需求为牵引、产业技术创新为载体,实施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举办产业学院,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的微观逻辑——以产业工人技术技能需求为牵引,以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和技术创新为载体,由高校专业导师和企业技术导师合作育人,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走出了一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崛起之路。
(任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