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体现。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就要做到谋全局、谋长远、谋发展,在“为万世开太平,为人民求福祉,为百家作典范”的过程中,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谋全局。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把政绩与个人名利、个人升迁资本捆绑在一起,执着于“造势一时”,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老百姓最关心的切实利益问题、急难愁盼问题却不关注、解决不好,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最后不可避免成了“劣绩”。因此,广大领导干部应当不贪“一时之功”,不图“虚名浮誉”,不局限于个人利益搞形式主义,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以“先布棋盘,再落子”的政治远见和“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战略定力,谋定后动。
谋长远。任何政策的落实和项目的推进,必须持续抓、长期抓,最忌讳的是“虎头蛇尾”。倘若政策落实、项目推进拖拖拉拉,领导干部换届后,就很容易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时间是公平的裁判,只有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留下不朽的政绩。因此,广大领导干部需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既做“显功”,也做“潜功”,对已明确、必须做的事,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干,不见成效不收兵。
谋发展。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减污、扩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从用禁渔的霹雳手段保护长江清水,到建成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雄安新区,越来越多的绿色画卷徐徐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生动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实现生态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广大领导干部必须思考和答好的一道政绩“必答题”。因此,广大领导干部要扭转“重发展轻保护”“重增长轻治污”等政绩观偏差,严守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的红线,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