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释放出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强烈信号。“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绝不能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
摒弃“留痕”套路,回归工作本质。基层工作复杂而繁多,容易造成基层干部加班加点的补材料、造“痕迹”。久而久之,各地出现通过“痕迹管理”代替工作管理的现象,服务群众和保障民生等务实工作就可能“打折扣”,消除了基层干部的热情和耐心,也偏离了工作的本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基层各项工作的过程化管理,做好各项基层工作的“回头看”,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干在实处,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留痕”、“形式主义”。
远离“留痕”作秀,维护正面形象。在基层工作实际中,部分地区为了“留痕”,往往需要在组织群众开展活动或下乡调研等具体工作中拍摄照片留作印证,边干活边拍照的情况容易让群众第一印象成为“走过场”“秀成绩”,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我们虽不能否认“留痕”式管理有积极效用,但“处处留痕”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出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坏风气,很容易诱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因此除了必要的工作档案,不能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要降低印证资料在核定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工作是否优秀的重要性,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拒绝“留痕”考核,加强调查研究。过度“工作留痕”,往往会以工作时长、工作资料完善度等作为考核标准的制度,不符合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也难以辨别工作完成的实效。基层干部应该吸取教训,把精力放在工作成效上,工作留痕不如实绩过人。坚持科学、合理、适度,才能真正发挥痕迹化管理的威力,助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上级领导在基层检查时,应以不定期实地调查研究为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最终实效定工作成绩,作为考核的最终标准。要多“留实痕”,少些形式主义,要多倾听基层干群声音,为群众汇聚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少些材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