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砥砺前行 大力推动闽东老区高质量发展
——在“纪念闽东苏区创建90周年”上的发言
王君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朋友们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欢聚一堂纪念闽东苏区创建90周年,意义重大。通过昨天的参观瞻仰,我感触很深,宁德可以说是我的福地。
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4年,我在宁德蕉城区挂职副区长一年,随后长期关注宁德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在专著、课题研究报告、理论文章和课堂教学中多次深入论及“宁德模式”。
时值闽东苏区创建90周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德新篇章之际,我谈三点认识,和大家学习、交流。
第一点认识,制度赋能。
1934年3月初,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通过了由曾参加闽西苏区分田斗争的原闽西团特委书记曾志起草的《分田纲要》,并在福安柏柱洋进行分田试验。闽东苏维埃政府制定了有关分田政策和规定:1.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2.地主和反动派家属分坏田,反动逃亡地主不分田,富农分的田比地主稍好些;3.中农、贫农以原耕地为基础,按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原则分一份好田;4.对红军家属另给予一定的照顾;5.汉畲两族同等对待;6.另抽一部分好的土地给红军作公田;7.森林归政府。到1934年年底,福安大部分地区,霞浦、寿宁、柘洋、宁德等地部分地区以及连罗山区的广阔地带都进行了分田。全区五六十万农民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壮举。
我在宁德挂职期间,曾在档案馆看到一份1948年10月10日的《宁德县洋中镇陈井保农业生产合作社章程》,其中讲到“一般佃耕农民,均感负担过重,终年辛苦,不得温饱,亟有改善之必要,特集合本保内之佃农109人自耕农84人,参加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本自助互助精神,遵守政府法令,以图改善农民生活,实施土地改革,兹将本年度业务经营方针拟具计划,分述如次”。这个1948年的章程, 9章56条,涉及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集体产权与股权结构、土地金融、信用体系等方面。这份尘封的历史档案从另一方面揭示了旧中国失败的农村改革。
当然,时间的窗口没有留给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机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脉络,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根本性制度创新有力保障。
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及其历任市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宁德走在了农村产权改革的时代前列。一是宁德市蕉城区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宁德市屏南县 “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制度模式。三是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海域“用海权”改革。
第二点认识,精神赋能。
首先,善于发挥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宁德作为20世纪80年代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是“老、少、边、岛、穷”的典型地区。摆脱贫困、建设小康始终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愿望。1988年至1990年,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砥砺前行,掀开了闽东人民向贫困宣战的新天地。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宁德日新月异,从弱鸟先飞到摆脱贫困,贫困群众由缺思路、缺魄力、缺技术、缺能力,到逐渐拥有清晰思路、相当魄力,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而后,历届宁德党委政府接棒前行,持之以恒,扎实推进闽东山区农村摆脱贫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培根铸魂,赓续红色基因。蕉城区是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典型的闽东革命老区,此外支提山佛教圣地、三都澳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和霍童溪流域古镇、古村落等,不止景色宜人,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对主要革命旧址和旅游景点进行保护和修缮,成为重要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休闲观光旅游胜地。
最后,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从生产函数的角度,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源。大黄鱼人工孵化育苗技术,香菇、木耳等菌类生物高科技,以及锂电新能源、镍合金不锈钢等产业的发展,都得益于宁德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科技成果。
第三点认识,经济赋能。
一是以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为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推进山海资源扶贫开发,因地制宜培育更具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二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一产二产三产梯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齐头并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心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绘就闽东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三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到乡村全面振兴,再到新兴产业崛起,工业化城镇化全面提速,乃至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屏南模式,以宁德时代锂电新能源、福安湾坞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铜材料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链条,所有这些成就令人印象深刻,倍感振奋。
可以说,这整个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动,堪称一部精彩的宁德经济社会发展史。
九十年风雨,九十载奋斗史,闽东老区有着可歌可泣的过去,也必将迎来闽东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