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典型样本,四川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以农业强省为目标,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创新经营模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科技驱动农业生产力提质升级。科技创新是深化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的首要引擎。近年来,四川坚持以“科技兴农”战略为指导,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强化农业产学研机构建设,坚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搭建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科技创新整体促进农业生产力提质升级。2023年,全省粮食产量创26年新高,位居全国第9位,农机总动力达3027万千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9%,相比2012年提升8.9%。但与此同时,我们在省内部分重点帮扶县特色农业产业的调研中发现,在耕地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四川仍然存在种业多而不强、“卡脖子”技术陈旧或缺失、现代人才农业供不足需的显著问题,导致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限,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比如,广元市苍溪县是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但其猕猴桃品种较为单一,避雨大棚等配套设备与技术比较陈旧;又如,南充市仪陇县花椒产业品种单一,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对花椒产量及品质产生较大影响。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四川还应持续增强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应将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生产力各基本要素以及生产全过程。在育种环节,对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种业4.0育种标准,以生物育种的方式培育能够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和管理环节,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抓手继续实施高效科学的灌溉和施肥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化配置与利用资源,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实时精准控制,推动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尤其要在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的丘陵山区增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后续环节,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最终目标,广泛深入构建农技装备体系,优化农产品储藏运输和流通交易等环节效能;伴随农业生产全过程,强化各环节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借助于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科技小院”、设立专家工作站、建立常态化农业技术培训与指导机制等方式探索农户、业主、学者、政府四方获益模式,高质量推进农业生产力增效提质,孵化差异性标志性农业科技产品。
发挥多元主体能动性以促进农业生产关系革新。生产关系要契合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四川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返乡农民工等多元主体发挥能动作用,截至2023 年底,全省建成家庭农场24万余家、农民合作社10.6万个、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近4000户。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项目是有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2021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出台并实施《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创新设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2019-2022年共扶持5168个村,每村补助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农旅结合等产业。截至2023年底,四川已在全省范围内推介了“两股一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土地银行”耕地整合、“公司经营+农户入股”盘活闲置宅基地、“村集体+公司+村民”劳动技能培训与输出、“村集体+公司+农户”农资服务、“党委领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公司运营”农旅融合等22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样板,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的创新形式。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规模不大、主体互动性不强、运营水平较低、治理理念尚未厘清、集体资产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的建设与治理问题。为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四川应进一步开展明确的主体认定,确定股权到人,并以村级党组织牵头引领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从而明晰和保障公正公平利益分配格局。
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1月,《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域,对于支持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四川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 为总抓手从农业大省全面转向农业强省。一是推动经济结构均衡发展。四川既要持续动态完善农业产业内部循环,以科技创新提升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和储藏运输等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链健康循环;也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数字农业等领域,要促进农业在生产领域和人民群众生活领域的全面衔接与交叉融合。二是推动五区差异化发展。基于五区地理及自然资源的天然差异,四川既要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致性,也要结合不同地理区位的农业及相关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多头并行制定和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案,支持成都平原经济区夯实“天府粮仓”核心区,持续发挥引领示范的“压舱石”功能;支持川南经济区推进一体化建设,着重在农机装备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发力;支持攀西经济区开展农业转型,推进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还要助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充分挖掘高原优势,推进农牧循环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空间正义的四川实践研究”(SCJJ23ND390)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