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善用“大思政课”,着力培养时代新人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点与优势,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为主渠道、课程思政全面拓展、第二课堂有效延伸、实践教学巩固深化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着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获批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学院获评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连续两次获评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把握“大思政课”建设方向,筑就思政育人大格局

加强顶层布局,凝聚领导合力。落实“大思政课”建设“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以党委书记为首责、院长担纲执行、教研室主任全员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党委会议定期审议,院长办公会议推进落实,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任务落地生根,先后三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管理相关规章制度11项,与中学签订合作协议十余份。党政领导班子带头讲授“思政大课”、落实常态化思政教育要求等举措,形成上下一体、纵横交错的责任体系与协作网络,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育效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部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强化资源集成,拓展工作格局。学院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自身红色文化教学、研究的优势,同时广泛吸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为学院发展争取资源,为地方建设做好服务,构筑开放共享、互惠共赢的工作格局。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持续完善“一课一品”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与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校地合作育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托学院的“山东省学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对一”结对行动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习教学等载体,构建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全链条、大格局。

坚持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守牢课程育人主阵地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思政课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学院坚持以生为本,变“满堂灌”为“大家谈”,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抓好课程建设,积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型授课模式,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设计制作一系列“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历史情景剧创作表演”等沉浸式教学单元,赋予思政课堂以更强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与探索热情。学院拥有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2门。

创新融入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为全校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思政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学院加强对红色资源的挖掘,通过搜集整理党史典故、革命诗歌等珍贵资料,将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学习教育、胶东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以红色资源“活教材”打造立德树人“强磁场”。作品《爱的回答》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奖,《张广秀:因为你,成为你》《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山东省第四届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中获优秀奖。

2鲁东大学校长李合亮为2024级学生上思政课。

坚持锤炼“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协同育人大师资

深耕人才高地,建设专兼师资队伍。学院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要求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87人,坚决贯彻“六个要”的基本准求,实行“引进+培育”双向驱动的人才发展战略。借助“三四五”理论学习新范式,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老带新“青蓝工程”,组织10余名专职思政课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示范培训、课程培训或骨干研修,每年思政课教师全员到教育部研修基地学习考察。近三年,学院有3位党员教师荣获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学院配备建强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畅通沟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效,共建育人网络。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选聘陈培永、杨金卫等名师十余人为师生授课。

3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胶东红色文化专委会会长李卫国为师生作报告。

搭建研究平台,促进科研能力提升。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为牵引,组织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教学研究。近三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各2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7项,厅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专著、教材19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7篇;获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学比赛一、二等奖5项。建设辅导员工作室,资助开展课题研究、推广优秀工作案例。《创新基层党支部建设 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实施党建引领“五大工程”,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等典型经验被多家媒体报道10余次,产生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善用社会“大思政”课堂,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

实践赋能成长,拓宽传播渠道。遴选优秀师生党员组建理论文化宣讲团,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通过举办主题讲座、文艺演出、展览参观等方式,引领带动师生投身党的创新理论和胶东红色文化宣传。创编的《红色鲁东》精品党课先后被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5名党员教师成为山东省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成员、山东省党的二十大宣讲团成员、山东省百姓宣讲活动宣讲员和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智库专家,1名学生党员入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 

4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翡翠社区开展理论宣讲活动。

社会实践淬炼,开启“移动思政”。拓展第二课堂,激活红色基因,学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围墙,深入社会肌理。通过组织参观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带领“张广秀班”师生赴福山区垆上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共建“鲁东大学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广秀志愿者协会”组织师生前往西部偏远地区支教助学,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彰显社会责任感。《鲁东大学:探索行走的“大思政教育”新格局》《鲁东大学“薪火红延”志愿服务队: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等典型经验先后被多家省级以上媒体报道30余次。(鲁东大学 滕军艳 邢亮)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