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起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深化长江大保护、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动长江警务工作融入水域社会治理,建立健全水上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长江水域社会面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长江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是以政府主导、公安主推、部门主管、行业自治、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是长航公安机关主动对接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入地方社会治理大局、推动“枫桥式公安工作”在基层水域推广的重要依托。2023年以来,长航公安南通分局按照长航公安机关关于“打造长江水上公共安全共同体,创建长江公共安全共建区”的部署要求,在地方党委政法委的牵头统筹与指导支持下,相继在长江南通段所属开发区、崇川区、如皋市、海门区、启东市等5个区段创建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有效打通长江水域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二、做法成效
长江南通段各区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建成运行以来,通过矛盾纠纷联排、治安要素联控、风险隐患联治、联动巡逻联防、应急事件联处、安全信息联享、党建共建联创等“十联”工作机制,各区段共建区水域治安行政、刑事案件发案率均呈下降趋势,并初步呈现出“一段一特色”的实践样态,使共建区更具主动、全面承接长江水域社会治理的功能优势,并获评南通市2023年度“政法工作十大创新成果”。
(一)以“稳”为基,护航重点工程项目。南通如皋区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将服务保障辖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以海事—长航公安水上联合检查站为前端支点,紧盯国家重点工程—张靖皋长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设,联合海事、边检、水利等共建区成员单位持续开展防溺水、防台防汛、动火用电等送安全进项目及防骗反诈普法服务活动,覆盖群众2300余人次。针对在岛务工人员就医难问题,联合长江镇中心医院构建“岛—站”就医互联机制,打通岛上受伤职工24小时紧急救助通道,累计救助受伤职工3名,持续放大共建区合作效能。
(二)以“人”为本,探索江上治理新路。崇川区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江上枫桥经验”及“三前”工作模式,依托共建区“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工作举措与“三官一律一员”进网格等基层治理机制,联动共建区成员单位,创新“船上调解”机制,组建专兼职调解员登船调解队伍,推行队伍上船头、入船舱处置涉水纠纷警情,还原纠纷现场,确保矛盾纠纷“不下船”,纾困利益格局多元、群众服务需要增强的水域治理难题,不断提升水上服务区“船民驿站”辐射效能。累计调处纠纷27起,收获锦旗3面,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三)以“防”为主,织密水域治安屏障。开发区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聚焦事故预防“减量控大”目标,针对南通开发区段水域产业带分布和治安要素特点,将辖区水域划分为口岸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三大防区,对应四重警务巡防模式,综合运用水陆空“三位一体”立体化巡防手段,会同共建区成员单位,加大重点区域巡查等水域综合执法工作力度,助力实现沿江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同时,依托开发区水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分中心和涉水矛盾纠纷个人调解工作室实体运行,以多元协同方式实现涉水矛盾纠纷的化解及预防。累计化解涉水矛盾纠纷34起,经调解获赔金额累计400余万元,水域“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成效在南通开发区诉源治理工作推进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四)以“护”为责,扛起护企安商使命。启东区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启东海工园区中心位置设置驻企警务室,精准辐射辖区15家涉水重工企业,服务周边3万余名工作人员。针对重工企业安全事故、侵财案件多发特点,利用施工队早课、晨会,开展送安全及普法上门活动,提高一线从业人员安全和守法意识,全力净化辖区企业社会治安环境。累计帮助辖区企业排查化解各类安全隐患231处,成功化解涉企矛盾纠纷24起,护航保障“新海鲟”号、中交二航局150米打桩船等11项国之重器项目建设。
(五)以“安”为要,筑牢水域平安底色。海门区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牵头各成员单位以党建联建为基础,构建长江海门段沿江党建联盟合作带,持续深化协作,紧盯辖区浒通河口、东布洲公园、达标纪念碑等沿江网红打卡点,全天候开展防溺水等涉险公共区域风险隐患排查促改,实行“水、陆、空、网”立体式巡逻全覆盖。累计劝返沿江野泳、戏水群众559人次,救助3人,有效压降群众溺水风险;通过强化涉水警情联合处置,切实提升水域警情处置率和群众对警情处置满意度。
三、启示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并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长江公共安全共建区的建成运行关键就在于打造长江水上公共安全共同体,即水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各成员单位在长江水域治理合力上从应急响应到日常韧性;在水域治理结构上从差异性到互补性、协同性;在水域治理制度上,从行政场景到水域前沿场景、从纸面到实效。要树立层级共治思维,健全共建区市级层面党政领导体系。水域社会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单位,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组织协调、公安机关主动融入、社会部门联动参与,可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委政法委集中统筹、市有关部门作为主要成员单位的市级层面共建区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切实构建起全市对水域社会治理“市级领治、区段推进”的工作机制。要深化单位互动协同,增强水上公共安全共同体的组织黏性。深化水域治理共同体建设、保持共同体组织黏性必须推动成员单位之间更高频率的互联互通,可以借助区域化党建联盟打造共同体联合服务品牌,发挥品牌的辐射效应、扩散效应、磁场效应,增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地域空间联系和交往互动机会,激发共同体意识。要提高群众动员能力,树立共建区“人人参与”的水域共治意识。在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依托,通过推动江陆警网融合治理一体化、建立警民沟通双向熟悉的有效渠道,强化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能力水平等具体举措,积极凝聚“护江”群众共识、动员整合“守江”群防力量。要突出水域智治赋能,推动数字化共建区成为水域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增量”。充分依托共建区的资源整合推进作用,将智慧治理技术和水域基层治理经验相结合,加强水域技防、线上服务等智慧设施基础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涉水矛盾纠纷“线上调解室”等数字治理新模式应用,提升共建区人员的数字化服务能力、风险感知能力及防范能力,打造智防风险、智助公安、智利服务的水域基层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