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慧”创造奋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一发破的求创新,自主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化“可”制造为“科”制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第三代“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的成功开发,都见证着产业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做好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可通过政府搭建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咨询诊断,为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做好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可通过政府制定优化惠企政策,实施靶向精准扶持;牵头共建“企业-机构”联合实验室,聚焦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同时,要注意尊重市场规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避免陷入“揠苗助长”“为创新而创新”的实践误区。
一脉相承重人才,引育人才赋能产业升级,化“流”出处为“留”存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多年以来的产业实践经验证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精尖产业要想真正实现迭代升级,必须依靠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必须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动态匹配。发挥自身引才、聚才、用才、成才的优势,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育,才能夯实城市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因地制宜了解重点产业领域,根据现有人才结构的实际情况、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产业政策匹配人才政策,做好“产业+人才”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真心实意优化留才生态,引凤来栖,更要引凤长栖。着力构筑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生态、人尽其才的环境氛围、人才各展所能的激励机制,描绘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生动图景。
一张蓝图绘到底,开拓市场推动产业增效,化“致”富路为“智”富路。“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市场准入是经济活动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条件。要破除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推动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放宽,推动各类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积极营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要搭建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实现科研院所、企业、购买方等各方资源整合,调整科技激励政策,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痛点、卡点、堵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在此基础上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努力突破现有产业链的瓶颈,打造更具创新力、更具附加值的产业链,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可持续、系统性保障,将源源不断的产业向“新”力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