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秦尊文: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中国资国企的关键性作用

“2024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峰会——第十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11月21日在京召开。本届论坛峰会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国家治理杂志社、人民智库、人民论坛网承办,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提供课题支持。

1732615409724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易会满,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张来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等党政领导、知名专家、企业家、媒体记者600多人出席会议。本届峰会论坛以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政企学研各界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演讲、主旨发言、高峰对话、平行论坛等环节深度阐述观点,与会企业家分享经验、交流主题,为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部分嘉宾通过线上参会或接受专访,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以下为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秦尊文接受专访的全文: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纳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是《决定》中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举措,对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我国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04年以来,我国形成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战略。国资国企要落实中央意图,纵深推进战略实施。

一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国资国企要积极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立足西部地区所需、发挥国资国企所长,精心谋划实施一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项目,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产业优势,优化央企在西部地区产业布局,带动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坚定人民立场,支持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吸纳当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要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产业跨地区梯度转移和优化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二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作为东北全面振兴“重头戏”,国企改革正加快实施,专业化整合向纵深推进。中央企业要深化与东北地区全方位合作,以更大力度投资东北、布局东北、建设东北、发展东北。要强化优势互补,加强产学研融合,完善产业转移机制,联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强化对粮食、产业、能源、生态、国防“五大安全”的支撑保障,助力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融通带动中部地区企业加大拉长板、补短板、锻新板力度,共同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稳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深化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在中部地区加速转化应用落地,更好促进中部地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资源调配整合,围绕中部地区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推动央企产业优势更好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力中部地区绿色一体化发展。

四是助力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设立经济特区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抓手。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国有企业一直是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上市公司为例,目前深圳国资持股超过5%的A股上市公司达39家。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央驻琼企业总数达758户,资产总额8689.7亿元。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现在,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近300家。国资国企要继续发挥引擎作用,助推特区新区高质量发展,并实现“先富带后富”,促进全国协调发展。

加快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国资国企要继续扮演关键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要致力于健全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北京要加大非核心功能的疏散力度,加快三省市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链发展中的“链长”作用,通过供需对接、项目共建、渠道共用等方式,带动“链上”民企协同发展。

二是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绿色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建三局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组建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先后在长江上游开展绿色能源类项目投资业务,参与投资多个抽水蓄能项目;在长江中游地区广泛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设计、建设、运维工作;在长江下游地区,建设水务环保类项目,开展绿色片区开发投资业务。2021年9月,中国三峡集团总部搬迁湖北、落户武汉。旗下总规模将达1000亿元的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落户宜昌;旗下注册资本金300亿元的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设在武汉,目前资产总额达770亿元。

三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央企业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持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中国电建已在深圳形成了以城市轨道和水环境治理两大业务板块为主,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业务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联通与香港电讯、澳门电讯携手建立的综合数字信息化企业解决方案。中国海油在成立之初就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在大湾区打造海洋石油工业重要的战略发展基地。广东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投资布局一批行业引领性和示范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创项目,收到较好效果。

四是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国资国企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目前,上海国资在长三角区域已初步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功能保障服务,参与培育打造了包括江苏大丰园区、盐城园区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区,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利用产业基金、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五是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资央企要高质量参与“三北”工程、黄河水利枢纽重大工程建设,发挥优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助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打造更多绿色低碳示范项目。要结合黄河流域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强战略规划引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健全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助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纵深推动国资国企改革

新征程上,国有经济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国有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要求。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培育和壮大耐心资本,加强与民营企业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

一是激发企业市场活力。立足“监管到位、分级授权”的工作思路,在完善监管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市场化活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构建集中统一、专业高效、上下协同、监督有力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推进地市级国资委应建尽建、明确直属特设机构性质,打造专责专业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深入推进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切实维护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二是推动国企深度整合。根据主责主业和功能定位,实行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按照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扁平化的管理导向,建立职责清晰、精简高效、运行专业的管控模式。按“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有序推动整合工作,确保相关工作合规、平稳开展。

三是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国有资本耐心体系。以风险投资匹配初创期企业,以私募股权投资匹配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对于国家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以及重点领域,在其技术与产业方面,更适合由国家部委及央企牵头设立相关国家级基金,作为耐心资本的“压舱石”。地方层面可作为国有耐心资本的生力军,协同科技突破与未来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