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安徽省无为市:党建引领聚活力信用赋能促振兴

近年来,安徽省无为市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契机,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将组织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为乡村振兴持续“充电蓄能”。

坚持抓引领、添动力,突出信用体系覆盖一线

一是建章立制、高位推动。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信用村建设工作全过程,成立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双牵头机制。印发《无为市推行“党建+信用”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方案》,召开工作推进部署会,全域顶格推进。制定市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基层网格四级工作责任清单,明确结果运用、促进乡风治理、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15项。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列为年度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并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二是培训赋能、靶向提升。强化对村级管理员、采集员的业务培训,详细讲解采集APP操作流程,累计培训20余次,培训1500余人次,提高信息采集的精准高效。组织开展数据质量督查工作3轮,“面对面”开展调研座谈,了解工作进度,现场解答存在的问题340余个,将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工作提示单的方式下发至各镇村,工作专班累计下发《工作提示单》8期,保质按时推进工作。

三是广泛发动、全员参与。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口,组织1800余名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到村任职选调生、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采集和审议小组262个,抽调镇党纪检、民政、团委、妇联等组建监督小组20个,负责对评议过程和评议结果进行督查。充分调动银行机构力量参与建设工作,设立“党建引领金融服务室”30个,选派党员干部作为指导员进村开展便民服务,从而构建“领导小组指导、工作专班统筹、镇村落实推进、金融机构配合”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做到纵向贯通,统筹兼顾。

坚持抓采集、重评议,促进信用工作聚焦一线

一是“线上+线下”加大宣传覆盖面。线上利用微信朋友圈、村组微信群等转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线下制作宣传海报620份,悬挂横幅200余条,极大提高了群众对信用村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相关政策常识纳入日常学习,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矩阵,引导党员主动参与,形成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营造“人人争当信用户”的氛围。

二是“全面+细致”提高采集精准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调动村组干部、党员、小组长等力量,以“入户上门采集”为主,兼顾“农户自主申报”,在家农户进行上门走访,对外出农户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采集,精准完善农户信息,确保农户知情确认,保证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截至目前,共有农户24.7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54家、村集体经济组织262个参与信息采集、评级工作,其中,A级及以上信用户占比71.3%。

三是“公开+监督”压实评议责任网。细化乡风文明评议清单,围绕村民遵纪守法、家庭和谐、致富带富、热心公益等8个方面,优化配置36条“正面清单”、35条“负面清单”,确定9项“一票否决”情形,有效提高评议精准率。严格把关评议、审议、监督小组人选,将包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乡贤“五老”纳入评议组当中,按照“一户一评、一户一档、逐户评议”的要求,高标准落实“镇村联审、开展评议、组织审议、结果公示、接受复议”等程序,逐户评出“信用分”,确保评议公平公正。现已召开乡风文明评议会议4389次,评议农户24.8万户。

坚持抓运用、强保障,推动信用结果惠及一线

一是“信用+金融服务”助力产业发展。上线“惠农e贷”“振农担”“振兴快贷”等差异化专属信贷产品16种,印发《关于在全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中推行“金融村官”制度的方案》,选派192名商业银行人员开展“金融村官”驻村工作,为村民提供一对一服务,及时办理贷款业务,解决资金需求,把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真正打通金融服务农户“最后一公里”。截至三季度末,累计新增信用户授信4亿元。

二是“信用+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振兴。组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团,以“一团四员”模式运行,建立“信用村吹哨、服务团报到”机制,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围绕特色种养业发展、农技人员培训、政策指导、融资服务等方面,累计开展“送产业指导、送政策信息、送支持项目、送技术培训、送配套服务”活动2148次,解决困难问题1556个,帮助谋划羊肚菌、白茶、稻虾等特色产业12个,带动5000余名农户增收致富。

三是“信用+积分管理”赋能基层治理。把“和美积分”作为深入推进党建信用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对参与矛盾摸排、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工作的群众进行赋分奖励。建设和美积分超市,让村民通过积分兑换商品,真正感受到守信受益。截至目前,共创建和美积分超市43个,开展积分兑换活动51次,兑换物品1685件,惠及农户1129人次,推动“信用变现”更加灵活便捷,不断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