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今年的河南文旅榜单上,安阳成绩亮眼。春节假期,安阳市接待游客403.53万人次,旅游收入22.86亿元;国庆假期,安阳市接待游客762.75万人次,旅游收入48.45亿元……
11月21日,殷墟博物馆三楼,不少游客端着商代盛酒器“变身”的咖啡杯拍照打卡。
“安阳文旅真的变了……”一位游客感叹。
“变化的何止文旅?整个安阳,可以用全新来形容。”一位“老安阳”评价。
安阳发展一路向“新”,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从抢跑领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赛道到推动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从招才引智体制机制改革到持续深化医改……改革,激荡起城市发展的激情、活力和创造力,铸就一个新安阳。
改革,安阳从难点入手。
传统产业是安阳基本盘,而曾经粗放发展带来的落后产能,一度成为全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包袱。安阳坚定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仅今年就拆除高炉2座,停产高炉3座、转炉4座。工业是发展支柱,安阳持续深化工业技改,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重点制造业行业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改造,近3年已累计拨付省级、市级智能制造相关财政奖补资金4995万余元;实施企业上市支持行动,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入库企业跟踪辅导,去年新增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90家,总数达14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4.1%提升至2024年10月份的13.3%。
改革,安阳从重点落笔。
“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是基层治理的一道难题。为破解这道难题,安阳扎实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形成“责权明确、衔接有序、协作有力、运行顺畅”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为快速提升基层人员执法能力,该市探索建立“师带徒”业务帮带工作机制,确保“新人”有人教、学得会、执法能力有提升;印发“口袋书”《“师带徒”工作手册》,为一线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提供“行动指南”。今年以来,县级以上“导师”开展1326场次实地帮带指导,现场帮办案件251件。
改革,安阳向创新聚力。
2020年3月24日,安阳“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正式对外发布,旨在为全市12个重点产业链企业解决引才难题,切实用“真金白银”、精诚服务、一流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到县区开发区上班能给市直单位事业编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市管班子和市管干部年度综合考核;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出“一岗一房”,人才来了就有岗位、有房住……该计划实施以来,创新性政策频频出台,突破引才瓶颈,安阳成为人才“蓄水池”。
改革,安阳向惠民倾斜。
以就医为例,该市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全面推进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全市开展住院服务的206家医疗机构全部实施DRG/DIP(按病种分值)付费,实现全覆盖;坚持“带量采购、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原则,全面组织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现了医院、医保、医患三方受益。截至2024年上半年,安阳市的村卫生室配备集采药品种类最多达90多种;101个乡镇(街道)的村卫生室全部使用集采药品,价格降幅超过50%。
改革,安阳全域全面发力。
有推进安阳市媒体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全媒体宣传效能的尝试;有为让群众满意建立“未诉先办”“一线应答”工作机制的探索;还有投资、经开、文旅、国控4家市管企业深化改革的努力……
“当前,安阳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在关键性、战略性、牵引性重大问题上积极探索,努力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推动高质量发展。”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说。
全新的安阳,见证了这座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与力度。
改革,仍在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