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当AI走进思政课堂

幻灯片-大思政课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思考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内容。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校师生,在“梦幻灵境”AI展演中心举办了一场沉浸在“AI灵境”中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作为“狮山马言·狮山经典”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党建+思政”“研究生+本科生”的模式,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支部的专业优势,探索思政课与党建相结合的新模式。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28名师生和来自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等的13名本科生共同参与了这次活动。

活动合影(张博源 摄)

活动合影 张博源 摄

体验活动中,师生们共同观看了AI技术加持下的全息投影展演,展演中再现了钱学森先生将“Virtual Reality”译为“灵境”一词的经典时刻,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在场师生与钱学森数字人的跨时空对话。观影结束后,来自信息学院的本科生刘孟绚感受颇深:“没曾想‘灵境’一词竟有如此精妙的翻译,这种创新的展现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们在探索中国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艰辛与成就。”随后,师生们以小组形式深入体验了一系列AI技术。从利用VR技术模拟的“深地一号”地下探险之旅,到与历史人物苏东坡的虚拟对话,再到“白泽的奇幻旅程”演出中的多模态大模型展示,每一项体验都让参与者们惊叹不已。这些高科技互动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师生们思考AI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老师学生与机器狗对话(凌楚霜 摄)

师生与机器狗对话 凌楚霜 摄

学生体验VR(陈星好 摄)

学生体验VR 陈星好 摄

沉浸式体验AI技术后,师生们开启了经典阅读会活动。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思雯老师认为,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我们不仅要深入感知技术的发展,更要反思技术为社会带来的挑战。通过在AI展馆中阅读原著,思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能让学生与经典文本的观点产生共鸣,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方法和立场分析技术的现实问题。

读书会现场(陈星好 摄)

阅读会现场 陈星好 摄

“马克思曾有过经典的表达‘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句话可以成为当下我们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把钥匙。”阅读会中,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晶从经典论述出发,向同学们介绍了文本《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背景。紧接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史玉豪、蔡雨薇进行文本领读和现实问题的导向分析,随后与会者就经典文本和技术现实的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李文杰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他认为,作为学生,我们要善用AI,社会也应该不断完善AI应用的法律法规,共同创造人机和谐的数字化未来。外国语学院本科生何冠丽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技术的发展应更贴合人的需求,让科技发展更好地惠及人类生活。在研讨环节,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奕文进一步谈道:“本次读书会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既能让学生感受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又能回归文本,在学习和讨论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理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阅读境界。”

研究生领学(凌楚霜 摄)

研究生领读 凌楚霜 摄

学生研讨(凌楚霜 摄)

学生研讨 凌楚霜 摄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树立“大思政”理念,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基础的思政课堂上,不断拓展实践导向的社会课堂,构建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本次沉浸式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不仅让师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让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人工智能+思政”,让我们对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发展充满了期待。(作者: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杜媛媛 凌楚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