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引导中国网络社会向善而行

——为《向善而行: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与社会》一书作序

1

中国网络社会经历了学习起步和大规模扩展两大发展阶段。在学习起步阶段,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西方网络技术和网络行为的学习、引进和模仿;在大规模扩展阶段,中国网络社会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呈现出与西方网络社会发展不同的明显特点和发展逻辑。近年来,种种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网络化现象,充分显示了中国网络社会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并开始同本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人口大国体量、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入的融合,并由此而呈现了在西方社会难以见到的网络群体、网络交易、网络治理和网络社会矛盾等网络社会现象。因此,在学习起步阶段对中国网络社会发展变化有较强解释力的西方网络社会学理论,面对大规模扩展阶段中的网络社会新现象和新问题,其解释力明显弱化了。

刘秀秀博士的《向善而行——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与社会》一书,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搜集了关于互联网公益、分享经济、网络组织等多方面的一手资料,多层面、多角度地描绘了互联网技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组织的互联网实验,展现了去中心化、扁平化和透明化等互联网特质的复杂性,比如,“去中心”的网络社会并非“散点式社会”,而是“散团式社会”,这些现实不是西方理论的经验注脚,而是本土实践的生动演绎。作者由此提出“多面技术”的概念,用以突破技术认知的“脸谱化”理解,强调技术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和流动性,是对中国网络社会特有路径和民族特色的有益探索。

同时,与学习起步阶段的网络社会学研究相比,大规模扩展阶段的研究出现了偏重技术化的倾向,主要表现是强调了大数据、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作用,淡化了人在网络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主体地位。刘秀秀博士在书中对“善”的强调,试图对人的主体地位进行探索,着重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网络交往实践。比如,互联网公益的田野经验表明,技术的愈加精巧不能取代向善的初心,“技术太快而人太慢”的异步困境需要引起重视,对“善”这一价值要素的强调正当其时。

重视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网络交往实践,并以之为基础去认识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演化趋势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任务,这是根据马克思阐述的交往实践观点形成的基本立场。只有明确地承认由10亿多人口构成的中国网民队伍的主体地位,肯定他们通过内容无限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的网络信息交流、网络群体活动、网络交易行为等网络交往实践,尊重他们在网络交往实践中的自主选择、灵活创新和价值取向,才能积极引导中国网络社会永葆活力地向善而行。

希望刘秀秀的这本著作不仅能给致力于网络社会、数字社会乃至元宇宙研究的学者带来一些思想观点上的借鉴,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点,把网络交往实践看成是中国网络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存在基础和基本动力,以崭新的理论视野面对快速创新的网络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作者: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