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我们党历来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组织起来”,在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组织起来”可以调动社会领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党组织的根深深扎在群众中,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组织起来”,要让支部建起来。实践证明,基层治理得好与坏,关键在于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要善于通过运用不同的组织形态、组织方式和组织手段,提高社会领域组织化程度。从“1”做起,组织建立要有新模式。针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特点,破除传统思维,灵活运用“建制型”和“功能型”、“单建型”和“联合型”等多种方式,将党组织向“新”而建,不断扩大社会面“两个覆盖”。立足“1+X”,组织联建要有好机制。打破“单支部作战”的格局,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治理主体,主动并广泛地与部门、医院、高校、国企等党组织结对,通过“大事商议、项目运作、双向赋能”等举措,将分散的资源在地方、板块集中整合。扩展“X+1”,组织引领要有大格局。城市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聚合各方的智慧和力量。要突破党建工作“自循环”“内循环”,注重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构建“党建+群团”等“整体共建”型党建联盟,彰显更为广泛和多层次的组织力。
“组织起来”,要让服务优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做好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党组织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聚焦能抓得住的重点实事做实服务。党群阵地要建起来、用得好。党群服务阵地是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载体,要以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党群阵地等为基础,以网格驿站、小区党群服务点为触角,构建从“街门口”到“社区门口”再到“公司门口”、“家门口”全域覆盖的阵地体系,健全全天候、全方位党群服务模式。群体所需要摸得清、摸得准。以街居干部、党员为主体,发挥好商圈、小区网格员作用,定期走网入格,动态梳理新就业群体、居民群众“需求清单”,建立健全“民情分析会”“企业碰头会”等工作机制,由街居党组织围绕群众关切的公共服务、便民事项、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制定服务项目清单。服务力量要请得动、调得好。发挥上级部门统筹作用,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协会、商会等组织,立足自身职能提供资源,优化服务“供给侧”。同时,基层要搭好资源承接平台,比如优化“小区党群服务日”活动,搭建“生活铺子”、“楼宇党群服务超市”等载体,确保教育、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等服务下沉,基层接得住、服务常态化。
“组织起来”,要让群众动起来。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相较于农村,城市治理的动员模式、利益机制和参与方式更加复杂。基层党组织要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治理形态,不断增强群众与组织的“黏度”。要善于吸引青年群体。从有形要素出发,在青年人工作地、活动地等,营造更多“聚合青年空间”,开放辖区“城市书房”“青春驿站”等党群阵地,围绕“乐学、乐活、乐业、乐享”,提供“一揽子”服务;从无形要素出发,由党团组织牵头开展“青年夜校”“小众集市”“青跑、青骑、青音”等青年活动,创建“青年小聚场”“青年社团”等交流互动平台,将活动积极分子吸引到组织周围,转化为参与地方治理的热情。要服务凝聚“夕阳”群体。在健全政务服务、卫生保健、交通出行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聚焦老人的“一餐饭”“一张床”“一间房”等,持续打造“养老综合体”“老年食堂”“老年大学”等小体量、便捷化的设施和服务,用好“夕阳红”党支部,切实发挥“银龄”志愿者等队伍作用,让老年人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关爱关注儿童群体。关注一个孩子,能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城市基层治理要多关注儿童群体,把“一米高度”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党群组织全程参与,从“空间可见”到“心理支持”再到“精神文明”,结合实际打造“儿童友好街区(社区)”,把空间为孩子打开、让孩子的声音被倾听、儿童的建议被采纳,让“儿童友好+”成为发动群众的重要载体。(作者: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