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与着力点

【摘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我国依然面临着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等现实挑战。对此,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多方合力攻坚克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改造提升工程,完善数实融合治理生态、政策生态和安全生态;优化培养人才和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努力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关键词】扩大内需 数实融合 新质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22.012

【作者简介】张朝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徐鹏杰,聊城大学商学院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的战略举措,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稳定性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不断健全,但是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卡脖子”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在部分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依然受制于人。面对这些现实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加速期,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面临的现实挑战、重要举措开展研究,无疑对引领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但是单纯依靠科技创新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只有技术革命驱动要素创新性配置,引起产业生产方式变革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1]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是核心要素,产业体系是支撑载体。脱离产业体系,科技也将无用武之地,也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就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创造新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科技创新通过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培育新兴产业,锚定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不断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平台载体,将生产力系统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不单引起“量的变化”,更使生产力整体实现“优化组合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阵地。因此,要坚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断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

赢得战略主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核,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能够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没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作为根基,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更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屡次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企图遏阻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制衡中国持续崛起。面对西方势力的围堵打压,中国始终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和清醒的认识,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解决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大国重器”纷纷呈现,前沿科技领域厚积薄发,在某些产业领域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跃升。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助力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体系显然已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因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阐释是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的深刻总结,是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明确回答,也让我们明晰了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方向。智能化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具体是指通过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对产业体系各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数智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最终达到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目的。绿色化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具体是将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融入产业体系的各环节,推动产业实现低碳、高效的绿色化发展。融合化是指通过打破单一产业发展边界,有效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进而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产业体系融合化一方面指产业间的融合,另一方面指产业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融合,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快企业创新发展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微观基础。推动产业体系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发展的过程,就是推动传统产业体系不断改造优化升级的过程,也是推动经济体系朝着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的过程。

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和总体安全的长远谋划,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是供需两侧高效匹配、协调均衡发展。然而,我国现行产业体系存在的产业链韧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现实困境,导致供给侧的质量和水平难以适应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阻碍供需匹配。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意味着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发展动能的转换、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产业基础进行再造,对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性进行提升,从供给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和卡点,增强供需两侧适配性。此外,我国已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但囿于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一直处于中低端水平。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到高端产业、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分工中去,从而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才能在国际循环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经济才能循环畅通、行稳致远。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仅能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更关乎国家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性。我国是实体经济大国,但与实体经济强国仍存在差距,在某些产业领域依然存在发展短板。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被公认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距离制造强国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的优势制造产业依然主要集中于传统资源加工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水泥、化纤等领域的数百种制造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而软件设计、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原材料生产等领域仍然是我们的弱项,尤其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难以自足,与美、德等国家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没有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没有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没有科技的自立自强,就难以建立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我国的科技创新短板和薄弱环节,党中央凝心聚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使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初步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许多关键核心技术未能实现自主可控,部分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改变,这也导致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动能不足。基础研究是一切创新的动力源泉,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2023年我国的研发投入显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33357.1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59.1亿元,占比为6.77%,相比于美国15%左右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仍存有较大差距。[2]因此,强化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直接关乎我国产业体系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反映一国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是国家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之一就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然而,现实是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的某些环节还存在堵点卡点。一方面,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性不强。数字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供应链未能实现数字化管理,互动循环受阻。因此,未来在强链、补链、稳链方面还需要下一番功夫,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技术攻关,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有效推动内需结构平稳化和高级化。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匹配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和投资。扩大消费层面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另一个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消费者才愿意购买,符合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者才有能力购买。解决消费意愿,就要将扩大消费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从供给侧应对人们消费升级的新需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扩大优质商品进口,不断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解决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就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尤其要将农村地区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扩大消费奠定坚实经济基础。扩大投资层面,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聚焦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对先进制造业、民生工程、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投资,着力提高投资效率,合理布局投资方向。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宏观层面,一方面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卡脖子”技术等高端核心技术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凝心聚力,多方全力攻坚克难。基础研究薄弱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许多“卡脖子”技术没有突破,关键在于基础理论跟不上,内在的东西仍待进一步明晰。所以,要重视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为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减压减负,让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保持专注的科研精神,在自由舒适和谐的环境中探索前行。另一方面要注重高水平开放合作,把我国打造成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鼓励外商投资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同时加强对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吸引鼓励世界级大师、顶尖科学家到中国讲学、指导科学研究;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人才和学习交流项目。微观层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调动高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完善企业创新政策体系,形成“正向激励创新,反向倒逼创新”的创新驱动机制。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变革,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完善和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推动力。[3]但对于当前的发展实际而言,我国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还不是很高,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的数字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未来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向经济发展的各环节、各领域全面渗透,推动数字要素与实体经济要素充分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加快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改造提升工程,以数字技术驱动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达到强链、补链、稳链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推动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改造提升,以数字技术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促进两者信息互通、高效配合,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打造完善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治理生态、政策生态和安全生态,健全数据资源产权制度、交易规则和管理规范,完善数实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机制,构建贯穿数实生态系统深度融合中的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应用等协同安全保障体系。[4]

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度环境。从制度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着力破除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石,而人才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要素。所以,完善培养人才和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有力制度保障。培养人才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人才发展要持续优化人才考核机制,分类施策、因人而异。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才要建立不同的考核机制。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着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满足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支持,加大金融对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有效发挥金融对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成就已充分证明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依然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能让我们认识到外部竞争的压力,并且正视自身不足,从某种程度上对国内产业发展形成激励,另一方面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要素高效循环流通,推动制造业全球产业链整体跃升,实现多方合作共赢。所以,未来应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既要引进来,也能留得住,还能融合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实现外资与我国经济发展高质量对接,吸引更多高质量高技术外资企业进驻,弥补我国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性。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中国宏观经济大盘,增强市场“磁吸力”,让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制,引导国内企业在产业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层面向更高标准看齐,不断激发国内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协同创新研究专项”、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项目“供需两侧视域下山东省共同富裕的水平测度、驱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和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学科引领·科研提升·竞赛驱动:高校经管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重构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3BCXJ01、M2023348)

注释

[1]王廷惠、李娜:《新质生产力催生机制与发展路径——“技术-要素-产业”分析框架》,《广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

[2]《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4年10月2日,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0/content_6978191.htm。

[3]白雪洁:《以数字经济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5期。

[4]洪银兴、任保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第2期。

责 编∕韩 拓 美 编∕周群英

The Significance and Focus of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Zhang Chaohua Xu Pengjie

Abstract: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fundament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winn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hina still faces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a large but not strong real economy, insufficient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weak resilience of industry chain and supply chain. In this regard, the countr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its ultra-large market and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demand, and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a complete domestic demand system. In the meantime, China should als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leverage the strengths of the country's new system for mobilizing the resources nationwide, and work together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The country should make coordinated efforts to promote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dig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implement the proje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y chain and supply chain,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ecology, policy ecology, and security ecology that integrate digital and real economies. The country should continue to optimize its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alent development, build a modern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rais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foreign investment utilization, steadily advance institutional opening-up, and strive to 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 among all parties.

Keywords: expand domestic demand, integrate digital and real economi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modernize industrial system

[责任编辑:韩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