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产业振兴 > 正文

突出“四个聚焦” 激活晋城“上扬”势能

12月5日上午,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七场新闻发布会,晋城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晋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田志军表示,近年来,晋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晋城的使命任务,开拓创新,加压奋进,埋头苦干,聚焦经济强、产业优、百姓富、生活美,推动各项工作“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稳中向好态势。

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近年来,晋城市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1+5”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1”是指煤炭、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5”是指重点发展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传统优势产业,以数字化赋能实行产业升级。在煤炭方面,作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十四五”期间,晋城市煤炭年产量由1.2亿吨增加到1.47亿吨,先进产能占比从78%提升到95%以上,2027年所有煤矿将全部实现智能化。重点发展了光机电、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光机电产业上相继引进了康佳、中科创源等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30”产业集群。近3年行业产值年均增长42%,正加快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煤层气产业上,建成全国首个年抽采能力超过2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生产基地,产量及增量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一;文旅康养产业上,连续五年举办了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太行锡崖沟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上,实施了总投资280亿元的15个服务业龙头项目、200亿元的十大物流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排名全省前两位。数字经济产业上,高标准建成全国“千兆城市”,入选“中国领军智慧城市”“中国数字化治理百强城市”等榜单。

晋城市全力以赴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千方百计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2020年以来,该市GDP增速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前两位,经济总量从全省第7位跃升至目前的第3位,人均GDP稳居全省第1位;所辖的6县(市、区)中,有4个县(市)经济实力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十。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造乡村振兴新格局

近年来,该市坚持高位组织推动、全域谋划布局,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一号工程”,先后出台乡村振兴20条、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1条、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28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编制完善“市、县、乡、片、村”五级规划体系,出台《村庄规划管理条例》,推动1542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全覆盖,构建了“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总体布局。

持续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牵引性工程,谋划实施了总投资超千亿元的4大类880多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其中,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工程,连接全市90%以上的脱贫地区、90%以上的景点景区、90%以上的特色农产品产区,近三年累计带动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余万农村人口;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辐射3个县、13个乡镇、310个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以沁丹两河沿线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坚持“改污、改厕、改水”一体推进,沿线村庄污水治理覆盖率由27%提高到70%;文旅康养带动工程,通过凤城康养示范区引领、“一县一大景区”带动、“百村百院”承载、旅游路网贯通等举措,全市近一半的村吃上文旅饭、走好康养路;特优产业增效工程,培育11条特优农业全产业链,发布“太行一号”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十大特色专业镇,持续做大农村电商、庭院经济、乡村文创等新业态。

与此同时,探索形成党支部领办、联建共富等“10种模式”,实践推广了资源开发、持资入股等“6项机制”。目前,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其中超过1/3的村达到100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达到50万元、2/3的村达到30万元。

健全民生保障体系 百姓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把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以上。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优先级,做好“加减法”。在民生事业上做“加法”,近3年财政投入从234亿元递增至342.9亿元,三年增支108.9亿元,增幅达46.5%;在行政支出上做“减法”,近3年市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让更多“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

坚持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政府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滚动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围绕学有优教,近四年累计新改建中小学49所、幼儿园61所,新增学位5万个;6所大中专院校共4万名师生正式入驻丹河新城教育园区。围绕病有良医,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建设心血管病培训中心,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开诊,新改建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柔性引进183名全国一流的医疗人才。围绕住有宜居,开展园林式街区、社区和单位创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对主城区50公里的12条河流进行了系统治理。在全省开展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中,晋城连续12年排名全省第一。

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先后实施了总投资1162亿元、172个项目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县域载体,统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功能集成;着力以城带乡,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气化晋城”“大水网”、清洁取暖工程分别覆盖95%、98%、92%的城乡居民;坚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开展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近十年来,该市城镇人口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去年达65.04%,排全省前4;下辖6个县(市、区)中,4个经济实力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十。

加快光机电产业集聚 释放地域发展强劲动能

打造“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是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和抓手。近年来,该市立足富士康深耕晋城30年形成的产业基础,以晋城开发区为主战场,加快建设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城市。精心推出8方面128条政策举措,全力破解科技、金融、人才等发展难题,为企业做大做强厚植沃土。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3条产业链,吸引“链上”企业上百家,形成上下游协同互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格局。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每年投入5亿多元支持科技研发。在全省率先成立光机电产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目前,晋城引进的先进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6项关键技术攻关,2个已经量产,成功填补国内空白。

如今,光机电产业实现了以富士康为主,吸引上下游产业链130多家企业的“1+ 130”产业集群;光机电产业产值去年达到500亿元;拥有光机电领域高端人才100人、专业技师4万名、产业工人10万名等。

作为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的永久会址,晋城还坚持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将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坚持政府做“生态”、景区做“平台”、市场做“业态”,基本形成“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全产业生态。按照“全龄康养”理念,加快探索完善医疗康复、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研学康养、乡村田园八大康养模式,不断加快建设“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走出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样板城市晋城之路。(山西日报记者 郑璐)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