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体系化学理化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幻灯片-理想中国·青年学习班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体系化学理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动贯通学习领会、一体贯彻落实。

回答中国之问:扎根中国大地,深入回答中国具体实际问题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运用,归根到底就是将蕴含其中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回答好中国具体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走好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因此,消弭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独特社会历史特点之间的张力既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正确方向,也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基本遵循。

作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诞生,也必须着眼于回答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才能续写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新篇章。在理论创新方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这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练就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金刚不坏之身”,又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实现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答好“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答卷;在实践探索方面,要解决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要求我们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并贯彻于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针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采用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答好“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答卷。

回答时代之问: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命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必须赓续中华文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深对“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大本大源问题的深刻阐释,以增进文化认同为逻辑基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牢牢扎根、枝繁叶茂。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诸多精神标识,蕴藏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智慧结晶,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双向嵌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方面要研史述理,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领域学科协同推进,将自然科学技术手段与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相结合,推动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文化资源普查等工程,努力摸清文化家底,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另一方面要系统提炼总结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面向人民群众和世界各国宣介更多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使之成为激励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变革、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多样,在各类社会思潮交互叠加的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符合时代情境的表达方式,使之形成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相浚通的活水,从而更好地唤醒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基因,释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制大量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与时俱进地传扬、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拥有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

厚植学术根基,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有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强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科支撑和学术表达,更好彰显其真理性和科学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以完备的体系、深刻的学理,让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体系化”就在于以严谨明确的结构形式将既有的理论形成内容相通、逻辑自洽、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在体系化研究阐释过程中,要重视概念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共识性概念作为基石,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从整体性角度把握衍生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构建既有理论与原创性理论一脉相承而又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总之,只有通过成熟缜密的理论体系才能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原创性和时代性,我们也才能驳斥将马克思主义“静止化”、“孤立化”和“去逻辑化”等片面解读和歪曲表达。

“学理化”就在于将学习和实践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通过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上升为学术理论成果的途径。在学理化研究阐释过程中,要运用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类研究方法,认真梳理、概括总结相关的事实和数据,探赜索隐问题表象后的实质和联系,形成能够正确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客观规律和内部联系的科学理论。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还需要厘清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做到坚持政治立场坚定性和学术探讨客观性的有机统一,要在明经究理上下功夫,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推动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合理界别和融通转化。总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而言,其学理化阐释的过程同时也是总结经验、探讨未知、辨明真理的过程,更是新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学理化将具体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才能不断实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向知识话语的正确转化。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面对当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再启新程,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再开新篇。(作者: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许可,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00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