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并实践党员“全链式”管理体系,从增强党员意识、细化党员职责、发挥党员作用、优化党员考评、强化党员激励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载体与举措,激励广大党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及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中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为打好链式管理“组合拳”,须有效破解党员教育中存在的“动力不足、认知不足、掌握不足”等问题,精准施策,在资源共享、精准施教及载体创新上深耕细作,力求实效,确保党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强化党员教育“供给链”,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享。首要任务是构建一系列教育阵地,坚守党员教育资源姓“党”的根本原则,深入挖掘并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遵循“保护、修复、提升”并举的工作方针,精心修缮革命旧址、纪念馆及革命烈士墓等县域红色地标,串珠成链,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党性教育红色地图,为党员干部提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坚实基地。同时,联合宣传、党校、史志等部门,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革命故事等红色素材,编纂高质量红色书籍,供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此外,积极开发多样化课程,灵活运用微视频、微党课等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建立“红色教育资源库”,为后期制作党员教育课件提供丰富素材,并定期举办微课堂、微经验、微故事征集活动,进一步拓宽红色素材收集渠道,促进信息共享。
聚焦党员教育“需求链”,确保精准施教有效覆盖。教育培训应避免盲目“大水漫灌”,防止教师单向灌输而学员被动接受,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开展需求调研应成为组织实施党员教育培训的首要步骤。针对不同领域、层级、岗位的党员,应结合其岗位职责、工作特性及群体需求,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互动式”教育,将“集中突击式”管理转变为“常态滴灌式”管理,确保每位党员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发挥党建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优势,引导党员主动学习、随时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
优化党员教育“成品链”,不断创新载体与方式。丰富“微课堂”形式,让党员能够随时随地“学起来”,为避免传统授课方式的单调乏味,应注重授课技巧与方法的创新,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优化培训方式,综合运用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导师帮带式等互动教学方法,使党员干部在教学中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走出去”开展“地校协作”办学,拓宽党员干部视野,增长才干,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面提升党员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