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万樟模式”立得住,能走远

万樟集团成立于1996年,以园艺种植、施工起家。2010年以来,万樟集团遵循“造林造园、造林造景、造林造富”绿色发展思路,在茶陵县严塘镇、桃坑乡、舲舫乡植树造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三产”融合、“红色+绿色”融合发展,把过去的穷山荒山打造成了全国最具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中国花湖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让荒山变绿、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多重目标,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目前,万樟集团每年解决4000多农民就业机会,帮助2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引领革命老区6万多人走向共同富裕,真正把33万亩荒山穷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书写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壮丽篇章。

万樟集团近十多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发生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发展面临农业劳动力短缺、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伴随着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期待有更丰富更安全的食品、更贴近自然更放松的休闲,更雅致更有品位的传统文化熏陶。这就使我国“三农”发展处在重要的转折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资源(如土地、林地、旅游资源)大规模重构,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涉农生产效益显著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大潮中,万樟集团从改造荒山、植树造林入手,大力发展规模化特色农业(如木本花卉、黄桃、油茶、中草药种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动“三产”融合、“红色+绿色”融合发展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长为国内业界翘楚。

对于万樟集团,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企业理论已不足以恰当解释其发展道路。相反,万樟集团是一家优秀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也叫善义企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经济概念,它强调通过商业创新、开创性地运作社会资源去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利,并在此过程中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社会企业不排斥对利润的追求,但也不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行事原则,企业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股东(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还包括了各利益相关方(如员工、用户、地方社区团体、社会投资者等)的利益。根据上述标准考察万樟集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刘祖治董事长是有着强烈社会情怀,积极报效社会的企业家;万樟集团的发展参与了我国“三农”“蝶变”的发展趋势、助推了“三农”“蝶变”的进程;万樟集团走的是典型的社会企业的发展道路。由于充分兼顾了相关各方的利益,实现了发展成果共享,万樟集团也因此成为优秀的社会企业代表。近年来,万樟集团“好事不断”,获得了诸多荣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和政府、全社会对万樟集团发展模式的认可。可以说,万樟集团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较好地处理了“义”和“利”的关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

从这个角度看万樟集团十多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一切就显得如此自然和“顺理成章”:

例如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美化环境。万樟集团通过林权流转、大规模推广种植经济林,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的木本大花海,创建了中国花湖谷国家AAAA级旅游区;与此同时,也把荒山穷山改造成了青山金山,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改善:

例如“三产”融合,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万樟集团以特色农业种植为基础,整合当地红色、绿色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成了国家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了集红旅、农旅、茶旅、文旅、康旅为一体的大产业区格局;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农村经济社会资源得到发掘和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农民也开始向现代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人员转型;

再例如产村融合,改善乡村治理。通过村企共建、资源入股等方式,村集体也获得了部分经营收入,补充了村集体的资金来源,为改善基层治理提供了资金支持;不仅如此,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化经营也带来新机遇,使一些山村长期存在的山林承包合同纠纷与租金收取难的问题顺利解决,显著改善了干群关系。这些,都推动了乡村治理的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俊伟)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