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蕴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总结分析今年经济工作,全面客观研判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持续释放。
一是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完成,从法律上、制度上进一步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健全,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大,2012年—2023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89.5万亿元增加到371.9万亿元。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86.6万亿元,是2012年底的2.8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超过70%。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新赛道新优势加速形成。
二是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2023年7月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各部门在促进民间投资、推进公平准入、加强金融支持、优化税收服务、培育优质企业等方面出台实施一系列配套措施。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竞争性业务面向民间资本放开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至2023年53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比重从79.4%提高至92.3%,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由不到50%提高至60%以上。民营企业成为税收、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第二,持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产权制度加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与产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全面清理有违产权保护原则要求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优化产权保护法治环境。深化受案立案制度改革,建立起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二是市场准入制度持续完善。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全国一张清单”管理制度,市场准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持续放宽和规范,建立“一年一修”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清单落地实施机制,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稳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鼓励探索更加规范高效的放宽市场准入改革路径。
三是市场竞争更加公平充分。不断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建立并落实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全覆盖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形成了针对市场垄断、行政性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全覆盖的基础性经济政策和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持续增强,审查效能不断提升。
四是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重点领域诚信建设稳步推进,政务诚信水平显著提升,商务信用体系加快完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本实现全覆盖。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开展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配套建设信用修复管理制度。社会信用法治化建设快速推进,各地探索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社会信用立法驶入“快车道”。
第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向纵深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企业开办趋于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逐步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颁布实施我国营商环境领域的首部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
二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城市落户门槛大幅降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技术要素配置方式逐步向技术作价入股、技术并购、科技创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全国已建立40多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基础制度日益完善。
三是加快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实施市场领域综合监管和综合执法,破除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程序、加强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市场监管立法稳步推进,鼓励跨行政区按规定联合发布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创新联合监管模式,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执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第一,仍要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要坚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
第二,要坚持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保证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加公平的机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带来的增长压力加大,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面对这些变化,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要坚持处理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要在创造更公平发展环境、提供更公平发展机会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推动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要处理好“统一市场”和“分工协作”的关系。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市场的统一性;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与市场的规模和统一性紧密相关。只有构建起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市场准入畅通、规则一致、设施联通和监管协同,才能扩大市场容量,使得商品和要素资源顺畅流通,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分工协作、促进充分竞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统一市场是充分竞争和有效分工协作的基础。各地只有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才能更好依托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利用超大规模市场空间,通过有效的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处理好统一市场和分工协作的关系,要以更大力度推动实现市场统一。
第四,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安全稳定的强大动力,发展是改革、稳定的根本目的,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三者相互支撑、辩证统一。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安全稳定已成为我国鲜明的时代特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准确把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安全稳定程度的关系,在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之间寻找动态平衡。要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改革关联性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保持合理经济增速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以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市场运行的风险挑战和市场体系安全问题,加快完善维护经济安全的体制机制,积极防范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