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富中投”)作为中信泰富在中国内地房地产业务的统一管理平台,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聚焦于城市综合体和精品物业的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的综合性房地产企业。公司坚持“精”“特”的发展理念,深耕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中国富有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地区和城市,打造了多个地标项目,形成了四大产品系,为客户提供物超所值的优质产品和精良服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泰富中投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数字化转型整体设计
泰富中投的数字化转型以“实现全面经营管理”为总体目标,通过固化管理制度和提高管理执行力,实现有效的分析决策支持。整体设计构建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业务流程管理平台,搭建具备整合业务流程建模、执行、监控功能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实现端到端的全业务流程贯通;二是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提升数据资产质量,基于整体业务与应用架构,梳理和确定各类数据主题领域;三是完善ERP信息系统业务链,拉长链条两端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实现完整周期的信息化管控;四是建设数据分析经营决策平台,为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制度、人才、技术保障
泰富中投为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人才和技术支持。在制度保障方面,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领导和实施小组,实行定期的项目例会制度,并建立了详尽的项目实施汇报体系,确保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得以有序推进,并有效执行风险控制措施。在人才保障方面,公司加强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吸纳信息技术人才,并稳定技术骨干队伍,让他们共同参与重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需求分析、蓝图设计、实施建设、运维保障以及系统后评估等关键环节。在技术保障方面,公司确保了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投入,并高度重视资源配置的各环节,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正常、有序和顺利进行。
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发展、公司治理的有效结合
泰富中投明源ERP成本和销售系统升级(收支双线)项目建设,旨在解决销售指标缺乏体系化,风险根因分析难、货值折损及利润目标保障缺乏抓手,应收期限锁定难、逾期款项跟进不透明,管理难以精准、成本科目无法灵活调整,合约调整效率低,成本控制基准不匹配、动态成本数据不完整、不够准确、客户端受浏览器使用限制不方便,存在较大技术风险等业务痛点。项目可实现系统架构升级,支持多种主流浏览器、提升收支双线与财务共享系统的集成度,完善业务场景、平台业务信息系统的组织架构调整、数据治理等、确保成本销售主数据来源唯一性和准确性、成本科目体系一致,支持多业态、多套科目体系的灵活配置,控制成本风险,实现动态成本准确性、规范业务流程回顾机制、完善合作项目信息录入,制定调价及折扣审批对货值损益的辅助决策,丰富驾驶舱数据看板维度及数据分析。
泰富中投根据《中信集团数字化转型行动2024年实施要点》文件精神,围绕中信集团“十四五”数字化发展规划对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对照“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行动要求,紧紧围绕中信集团“一个深入、三个推动、五个突破”总体思路,坚持“无数字化不工作”理念,在管理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通过“用数赋智”推动“数字中信” 建设迈上新台阶。
经验与启示
泰富中投的数字化转型行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为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坚定数字化转型方向,泰富中投将继续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提升企业发展韧性,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泰富中投展现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成功将数字化转型的蓝图转化为现实。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优化了业务流程,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增强了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泰富中投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表明,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企业管理、业务模式、企业文化的全面升级。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高层的坚定决心和大力支持,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泰富中投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一次又一次飞跃。
泰富中投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不仅为自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泰富中投将继续前行,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以数字化转型行动,提升企业发展韧性,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行业的共同进步。在未来的发展中,泰富中投将继续秉承“精”和“特”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点,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同时,泰富中投也将积极分享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为更多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为建设数字中国贡献力量。
责编:冯一帆/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