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淼(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应以全面推进教师梯队发展为抓手,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从机制、肌理、结构和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丰盈优秀教师的“资源池”,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师德师风始终处于教师评价标准的首位。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学生的引路人,加强政治素养、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重要任务。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关键在于引导教师守公德、明大德、严私德,坚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让教师守好阵地、站好讲台,确保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坚守职责,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使命。学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在教师岗位聘用、资格认定、推优评先、职称评审、年度考核和表彰奖励等具体工作中,将师德师风作为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严格师德师风考核。
细化梯队发展平台,改善教师队伍肌理。精准厘定教师成长的最佳起点,并在其成长中的关键节点给予充分培养和激励,提升教师梯队建设层次性、衔接性和科学性,是促进优质师资增长的重要路径。
教育人才梯队建设是一个识别高潜质专业人才的过程,缜密的顶层架构,使教师队伍的肌理更细腻、健康。扩展优秀青年教师、班主任教师的成长载体,细化新任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教育名家五大教师梯队发展平台,坚持梯次推进原则,通过合纵连横建构教师梯队发展体系,即纵向在市、县、学校三级均建立相应的培养工程,横向完善五大教师梯队平台的培养数量、频次、年龄结构和相互衔接等,畅通教师发展渠道,拓宽教师成长空间,科学、系统地锻造全链条优秀教师成长机制。
新任教师是教师成长的原点,以学校为实施主体,采取“师徒结对+集备赛课+集中培训”模式跟踪培养,有利于形成优秀教师辈出的局面。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教育事业发展的后劲,关系到骨干教师、中层干部乃至名师名校长的质量,学校可采取名师名校长导师制等,助推优秀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应注重培养骨干教师,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切实发挥骨干作用,力争形成校校都有骨干教师团队、科科都有骨干教师引领的良性发展格局。名师名校长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可依托高校进行导师制培养、通过工作室研修进行培养,注重发挥名师名校长引领作用。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家,不仅能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且能优化城市更新和发展的人才集聚软环境。我们应多措并举助推一批名师成为业界内外公认的名家,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转化补充调配导向,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坚持问题导向的改革往往掷地有声。针对教师队伍存在的整体超编但结构性短缺,师资配备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较大等突出问题,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区域层面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动态精准监测师生数量的前提下,统筹调配城乡教师资源,缓解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创新教师共享模式。在区域内推动义务教育学段校长和教师交流的基础上,推动优秀教师县域内均衡配置和共享使用。在学区内、办学集团内、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内推行优秀教师共享使用工作机制,并纳入地方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教师招聘方式。尊重教育规律和教师的专业性,坚持多元自主原则,在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制度的框架内,实行面试前置的招聘方式,将面试权限下放给用人学校,学校根据特色办学需求,自主面试选拔岗位需要的教师。严把教师职业能力关口,将有效提高教师职业准入的专业含金量,有效满足各层次教师需求。同时,学校系统内自主交流调配、职业学校高水平兼职专业教师自主特聘等补充方式,也将满足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强化保障体系建设,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一个链条的整体强度往往由其最薄弱的环节决定。强韧教师成长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方能保障全体教师实现可持续提升。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优先推进原则,在多个层面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建立健全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搭建教师发展技术平台。区域层面要完善教师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和平台等,基于教师发展技术平台实施评审、评比和奖惩,开展培训管理等,推动更加科学、系统地分析教师队伍的大数据,为教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搭建教师全员培训平台。区域层面要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全覆盖的教师培训体系,学校层面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按需设置教师课程标准学习、学科培训和教学研究等项目,同时搭建教师教学能力线上提升平台,向教师精准推送能力提升培训内容,实现教师在线研究、提升和资源分享。
搭建专业技术岗位发展平台。进一步规范管理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岗位设置,完善适合不同学段特点的职称岗位管理制度。实施对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的职称政策,在分配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时优先考虑乡村和薄弱学校。建立针对基层中小学教师定向评价和定向使用的职称制度,为其设置单独评审组别。
(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民办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21CJYJ1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