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针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相应部署。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压舱石”,决定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向和思想立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借鉴党史经验,从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鼓舞斗志、坚定方向,激励新时代大学生焕发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借鉴党史经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经验指引新时代大学生从历史视域出发,深入了解党所走过的奋斗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奋进路。这一历史唤醒信仰的过程,使大学生能够懂得为什么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党史经验可引导大学生从历史教育、理论学习和现实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思想、政策理解,使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共产主义理想。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的青年高呼:“把青春献给祖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青年发起了“争做四有新人”的时代最强音。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历史昭示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因此,应借鉴党史经验,不断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对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借鉴党史经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
当下,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我们必须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图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已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数字时代的信息多元化和环境虚拟化致使少数大学生迷失理想信念,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也使得个别大学生容易产生虚实冲突,信息茧房现象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但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阻碍学生们见到真实的世界,有可能会给个别大学生造成一种混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因此,高校亟需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特别是对党史经验的学习,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激励学生、历史经验教训警示学生,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得到充盈。
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概念抽象、教学形式化和内容脱离现实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群体精神诉求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个体化。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即落实行动,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并理解知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形式上具备创新性和进取性,教育目标具体可行。可借鉴党史经验,引领大学生深入学习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理想,以及革命先烈们如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从而自觉向革命先辈和模范人物学习,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多元化、性格独立,追求个性化的发展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宏大叙事存在矛盾。全面系统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当其面对理想信念教育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与自身个性化、自由化需求的矛盾时,理想信念可以清晰地指引大学生人生方向,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迫切要求,将党史经验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延承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借鉴党史经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路径探究
挖掘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党史经验学习中感悟思想伟力。党史资源丰厚,凝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等诸多社会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实践证明,我们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才会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用党史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需要不断挖掘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一方面,立足于当下时代环境。引导大学生关注党和国家要事,将党史经验与特定历史环境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历史观和历史视野。另一方面,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认知动力,深刻领悟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理论知识。让大学生明白为什么“能”、为什么“好”、为什么“行”的根本原因。
创新党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元化教学中增强奋进动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要将需要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一要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党史教学形式。采用视频展播、图文展览、VR体验等形式开展党史经验主题展览,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还能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红色教育,从而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利用高校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党史情景剧、话剧、经典红色故事诵读大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参与感。同时还可以邀请模范人物通过口述历史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经历,引导学生深刻感知理念信念的真谛。三是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定期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专题读书报告会。让学生随时、随地领悟真理,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强化实践育人效能,让学生在百年党史“红色资源库”中坚定信仰定力。理想信念的巩固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实践力度,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方面,高校应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红色基因库”实践学习。基于所在城市党史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红色基地建设情况,建立地方党史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参观考察、理论宣讲等方式,让学生在红色基地考察中传承党的革命精神,筑牢学生信仰之基。另一方面,高校结合校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学校校歌校训以及校园中的人物雕像,对本校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光辉的校史,让学生感受党的成功历程,将理想信念不断传承下去。继承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练就干事创业的铁肩膀和真本领。
(霍文静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武圣校区>)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编号:LJKR0068)“借鉴党史经验系统构建大学生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