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构筑集聚青年科技人才的“强磁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当前,我们应准确把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青年科技人才踊跃创新、攻克难关、勇攀高峰的生动局面。

着力营造高能级的人才培养环境。青年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的规范、生态环境的吸引。要优化制度设计,依托充分的政策工具和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科技、经济、社会资源与人才汇聚,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融合,让青年科技人才获得高质量的制度保障;要涵养优良生态,持续推进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科研自主权和财务自主支配权,探索推行才安居体系、“青年科技人才码”等创新性举措和人性化服务,持续释放引才揽才磁吸效应,让青年科技人才享受高品质的配套服务,真正留得住、沉得下。

着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集聚环境。“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是锻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关键之举,不仅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锻造了一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队伍,源源不断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当前,要加快布局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聚才造才基础设施,以点带面催生人才聚变、裂变、链式反应,让青年科技人才拥有高能级的载体支撑。

着力营造高水平的人才评价环境。作为引导科技人才科研行为的“指挥棒”,科学的评价制度直接关乎青年科技人才的切身利益。当前,关键是要健全落实多维评价机制,探索构建统筹“个体—团队”“近期—远期”“静态—动态”等关系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和实施分类化、分众化的评价办法,彻底扭转过去以学术价值为主要内容、以量化指标为标准的单一维度评价导向;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综合运用组织评价、社会评价、同行评价、市场评价、大数据测评等方式,对岗位目标、履职能力、过程结果、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考核,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制度,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