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管理与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前沿,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关心关爱、积极纳管、协同共治”的流动党员管理新生态。
展现组织温暖,推动关心关爱前置。因工作、学习或居住地变化而“背井离乡”的流动党员们,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不便。面对这一群体,基层党组织需将“关心关爱”作为流动党员管理的前置条件,用实际行动传递组织的温暖与力量。管服并重,既要严格管理,也要温情服务,充分利用党建联结资源的独特优势,搭建起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的沟通桥梁,确保流动党员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在此基础上,要聚焦流动党员的实际需求,将工作生活的服务巧妙融入各流动党员报告点,特别是发挥党群阵地的个性服务功能,逐步引导流动党员从“叫着来”到“主动来”,成为推动基层党建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拓宽报到渠道,打造积极纳管体系。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基层党组织需携手,借助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精准登记流出与流入的党员信息,并依据系统提示,及时督促流动党员完成报到手续。此外,我们更要积极开辟新的纳管路径:诸如依托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平台、各地商会及各类老乡会同乡会等组织,建立流动党员社会排查点。一方面实现流动党员纳管全覆盖,一方面有效提升纳管的时效性。各级党委,要在这场流动党员管理的“战役”中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基层党组织更要主动出击,积极与这些社会组织对接,搭建起“1个信息系统+N个社会排查点”的流动党员纳管体系,让流动党员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被及时纳入组织的管理之中。
强化组织功能,加大协同共治力度。面对工作、学习单位不固定及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我们要积极依托功能型党组织的设置,加大协同共治力度,打破镇街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协会、商会、兴趣爱好会等为载体,构建大区域功能型党组织。有了好的组织架构,还需要有优秀的“领头雁”来引领。各基层党组织要联动协作,深入挖掘培育组织“领头雁”,从现有协会、商会中挑选有影响力、政治素质高的党员担任。同时,要落实党建指导员全程参与,健全流动党员党组织制度建设,增强流动党员党组织思想政治引领力,为流动党员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
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是基层党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各基层党组织应勇于探索创新,不断优化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活力,书写基层党建的新篇章。
(浙江嘉兴经开区塘汇街道办事处 朱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