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高校教育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浪潮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愈发凸显。面对社会对人才标准的日益提升,培养既具备高专业素养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已成为各高校亟须解决的首要课题。高校教育学亟须守正创新,构建面向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职业生涯赋能。

一、顶层规划,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育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同指南针,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指引着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框架,既能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又能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与发展重点。在教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目标的设定应从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出发,同时辐射延展至教学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心理素质、课程设计能力等多个维度,全面体现教育学科的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及核心价值。因此,高校应从全局视角出发,顶层规划,构建从基础理论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学实践的一体化教学目标体系,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指明方向。理论是学科之基,教育学专业也不例外。因而,教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便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其掌握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熟悉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并将理论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实际教学场景中灵活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核心,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教育行为的能力,学会撰写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掌握应对课堂突发状况和处理学生问题的技能,是学生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除此之外,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的培养,持续创新意识的塑造,也是实践教学所应并肩推进的。唯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才能厘清教学方向,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性指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奠定基础。

二、横向拓展,构建面向实践的课程体系

设计科学、合理且面向实践的课程体系,是学生逐步提升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的关键所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须根据教育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进程、能力、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地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从基础课程出发,横向拓展,构建由下而上的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能力的“渐进式”提升。在基础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讨论与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初步接触基本的教学方法,辅以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形式,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模拟的教学情境中。

在掌握基础知识后,逐步向系统性的综合性学习过渡,接触更复杂、更具实践性的活动,进入综合性实践课程学习阶段。如在课堂中融入项目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模拟授课活动,开展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参与教育调研等,在模拟环节中尝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磨炼实际课堂中所需要的各项专业技能,初步掌握授课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项,解决复杂而多变的实际问题。

最后,再由综合学习到专题课程实习的跃迁,该阶段已经初步脱离基础的理论学习而迈向更为高阶的课堂管理、教育评估、学生心理辅导等多样化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各个特定领域,在实际环境中磨炼专业技能,为进入教育实习阶段打下基础。期间,学生既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调研、教育创新项目活动,也可以自主参与支教、实习等,借助于社会实践课程的平台,形成由理解到掌握再到应用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框架。学生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教育实践经验,还能得到创新能力、执教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全方位锻炼,从而顺利进入教育岗位,快速适应课堂需求。

三、纵向延伸,打造综合实模式

在构建高校教育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实践环节无疑是重中之重。它是学生由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是磨炼专业技能的平台,更是检验其综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针对教育岗位的实际要求,结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分阶段、多层次地开展实习活动安排,分阶段进行,逐级增加难度,纵向延伸深度,由简单到复杂,由扁平向纵深持续跃迁,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发展全面赋能。例如,第一阶段为观察教学,分析教学案例,总结课程经验;第二阶段参与教学设计,逐步承担教学任务;第三阶段为独立教学,承担更复杂、全过程的教学任务,真正胜任教学工作,以下展开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观察学习

实习的第一阶段以“观察学习”为主。学生进入实际的课堂,观察教师如何设计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在“间接参与”中学习到实际的、扎根于课堂实际的教学技巧,收获课堂管理经验。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感知课堂氛围,学习教学中的细节,包括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反馈的接收和处理等,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初步认识。虽然本阶段以观察为主,但适当地参与到简单的教学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帮助解答学生问题等,以加深对课堂环节的直观理解,并为后续的独立教学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辅助参与

学生的角色由单方面的“观察者”转为更为积极的“参与者”,开始参与一定的课堂环节,承担部分教学责任,逐步实现由观察到实操的过渡。如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设计一些小型、独立的教学活动,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现场讲解,或投身于小组讨论、互动环节,特别是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予以针对性辅导。在亲身参与中,掌握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遴选教学方法及整合教学内容等。虽然是协助性工作,但学生已开始从事一些管理性、引导性工作,成为课堂的一分子。

第三阶段:独立授课

学生全权主导课堂,承担完整的授课任务,包括独立策划课堂活动、融入课堂互动、把握教学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行为等。在独立授课中,学生的执教能力、教学节奏等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能力及授课能力切实提高,为将来步入教育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综上,面对社会对教师要求和期许的不断递增,以及教师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局面,改革升级课程模式,构建和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唯有意识到这一点,从顶层着手设定教学目标,横向优化课程模式,纵向打造实习模式,才能为学生提供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平台,磨炼其实践能力,从而顺利步入教师岗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邓雪柳)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