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 “走出去” 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无比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综合运用好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借助国际国内各种有影响力的平台载体,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讲好中华文化同外来文化交流交融的故事。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主席以佛教中国化为例,说明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并没有发生“文明的冲突”,而是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讲好中华民族对外友好交往的故事。基于“天下无外”的理想,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和理念出发,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礼记·礼运》曰:“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论语·颜渊》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荀子·议兵》云:“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2017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进行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鼓励她努力学习、追求梦想,传承好中孟传统友谊,并在复信中指出:“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宝船’两度到访孟加拉,在两国人民中间播撒下友谊的种子。”202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2000多年前,张骞持节出使西域,叩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古丝绸之路推动了我们两个伟大民族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互鉴。”2024年11月,“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习近平主席在为展览题写的序言中指出:“唐代的文化影响辐射亚洲,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唐代的诗歌、绘画、金银器等艺术成就至今仍被人们称颂。”
讲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故事。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较早实现了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展现出文化自主性。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云:“行由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同唯物辩证法相结合之后展现得更加彻底。在对外交往中讲好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讲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代苏武卧雪吞毡、南宋岳飞精忠报国等历史故事,既具有趣味性,也能够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主要是基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一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
除了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还要讲好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革命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展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介绍积累的宝贵经验,这对于引导国际社会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7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将近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中诞生,成立时的任务之一就是结束中国从19世纪中叶起陷入的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从1921年到1949年,为实现中国和平稳定、中国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武装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尤其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共同服务于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数字文化浪潮下,短视频等社交媒体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文化生态域下受众群体不仅注重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而且情感共鸣需求日益增长。人类共同议题的叙事往往能够在海内外受众之间产生情感链接,从人类的共通性彰显文明的共通性,是民间力量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逻辑。例如,2024年11月12日,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回归”,发布了“紫气东来”“森林衣帽间”“蜀锦绒花”三条视频,截至2024年12月2日,三条视频在海外Youtube平台收获了超3000万的播放量,超15万条的评论,拥有超2000万粉丝订阅。李子柒的作品不仅为全球受众提供了直观的文化体验,而且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挥了自媒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优势。
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可以借助个人品牌影响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广特色农产品等,实现以文化传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通过短视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温暖质朴的亲情与孝道,以及传统美食制作、手工艺打造等,无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质朴、坚持不懈、内敛含蓄的美好品质。
数字文化浪潮孕育了广泛的微观传播现象,通过自主创造、自由发挥,在场景化、体验式等丰富多样的情景下,将中华文化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尽可能保证其传达意义的完整性,帮助不同语境国家的受众实现更通畅的交流。尤其是像短视频这类软传播、轻量化的媒介是以内容更新和社交互动为纽带,其主要优势在于强调受众反馈,避免了单向对外输出而导致的同受众反馈产生“脱节”的问题,能够进行实时调整、促进内容优化,聚焦于展示中华文化精华。
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吸引力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类别的产品由需求带动供给,文化产品更倾向于以供给刺激需求,因此,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打造文化品牌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推动文化进行国际传播,进而达到增强本国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培育优质的文化产品,不仅要不断创新表达形式,更要不断更新叙事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文化企业在打造文化产品时,需要全面考虑不同区域、国家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紧扣不同人群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共鸣点,切实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用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这一过程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因此,我们需要统筹文化资源,强化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更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头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强大支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文化成就、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延续、生生不息的内在脉络与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大量散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以及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是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文化资源。例如,《黑神话:悟空》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背景展开了另类解读和故事重构。自2024年8月20日面世以来,《黑神话:悟空》已创下国产游戏多项全球纪录,还拉动了配套数码产品、周边联名产品以及取景地旅游等一系列消费热潮。其品牌影响力也将随着海外玩家的口碑传播、中华文化的深入阐释、游戏周边市场潜力的持续开拓,形成经济增长和传播提效的长尾效应。
深化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建设。2023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围绕全球文明倡议的有效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2023年12月举办的首届“良渚论坛”是中国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体现。在首届“良渚论坛”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推动双方搭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国际博物馆联盟、国际艺术节联盟、国际图书馆联盟等协作平台。这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平台载体。此外,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中国国际友好文化节、北京国际旅游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诸多机制也从不同方向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随着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建设的不断深化,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平台载体也会更加多样,进而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上比利牛斯省举行中法元首小范围会晤时指出:“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的目的在于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要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引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启人入“道”,以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契合点不断加深共同情感,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不同文明和谐共生。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3AZD004)阶段性成果】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