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党员干部 读懂“锁边合龙”背后“三颗心”

11月28日上午,在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边缘总长度约3046公里。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形成了长度约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剩余的285公里“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次“锁边合龙”顺利完成,极大强化了生态屏障功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美丽蜕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锁边合龙”背后“三颗心”,学习治沙人“勇担时代使命,不畏艰辛与恶劣环境抗争,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沙漠”的事迹,争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擎旗者”“践行者”“传承者”。

拿出勇担使命的初心,争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擎旗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百年来,新疆浩瀚的沙漠给了文人墨客无限的遐想空间。然而只有身居其中,才能切身体会到沙漠不断挤压人类生存空间,逼迫绿洲步步后退的残酷现实。为了扭转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将自己的梦想与为植树增绿紧密融合在一起,勇挑历史使命,响应时代的号召,站出来、冲上去,播撒绿色的种子,铸就坚实的绿色长城,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改善生态、感天动地的绿色壮歌。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令人动容。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擎旗者”,拿出勇担使命的初心,顺应时代的召唤,应国家之需要,人民之需要,谨记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要求,化之于思,成之于悟,见之于行,涵养自身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争当实干家,做到率先垂范、主动作为、强化责任担当,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勇创佳绩,谱写奋斗人生的壮美新篇。

坚定不畏艰苦的决心,争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践行者”。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周围被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环绕,“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使得夏天非常热,而且特别干燥,冬天又很冷,一年下来的雨水很少,通常不会超过50毫米,但是水分蒸发得特别快,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大部分动植物都很难在这里生存。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像“毒瘤”一般侵蚀着新疆的土地。面对风沙大、干旱、植被栽不活等巨大困难时,广大治沙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直面挑战,用心血和汗水与燥风狂沙抗争,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几代人的艰辛付出,改善、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不怕苦、不怕难,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独立自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和斗争精神。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践行者”,坚定不畏艰苦的决心,时刻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永葆久久为功的耐心,争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是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而“锁边”工程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过去40多年,依托“三北”工程,经过久久为功的努力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形成了一道长度约2761公里的阻沙防护带,随着最后285公里“缺口”完成合围,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绿色屏障牢牢地“拴”住。正如治沙一样,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中。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传承者”,永葆久久为功的耐心,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从容自信,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韧意志,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实稳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