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新高度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既有文化理论的创新突破,又有具体工作的布局部署,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作了系统阐释。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从总体上掌握这一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重点把握其中的原理性成果和实践要求。

基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文化理论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科学阐释了意识形态、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指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同时指出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任务,在唯物史观框架下科学阐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曾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维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坚持问题导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理论创新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从时代和实践中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上升。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如何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理论的飞跃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思想文化呈现的新特点,直面中华文明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系统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其中关于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关于民族道义、家国情怀,关于道德教化、伦理规范,关于人文素养、美学精神,关于文化交流、文明共生等,可以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这些思想理念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创新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基础性原创性观点

文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总体性的命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不懈探索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和文化强国道路,不断推动思想文化觉醒和文化理论创新创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一系列原创性观点。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把握其中的基础性、原理性理论成果。

一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和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劳动者通过生产实践不仅为自身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逐步拓展着精神生活的广阔空间。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文化本质和文化创造主体、文化生产的价值取向等思想,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鲜明地提出:文化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为人民提供更加充分、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系统阐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造,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同时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就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根基。

四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明传播和发展规律,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应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相互学习,和合共生、彼此成就,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应对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破解时代难题,离不开文化文明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应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的体系,既有自身文明发展的逻辑,又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以自身的创造丰富了人类文明内涵,为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和新文明的创造,提供了可以向世界分享的经验。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一思想既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也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广阔未来,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不断拓展而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展现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把握其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坚持实践第一,自觉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