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唐任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60条,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意义。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力”和“牛鼻子”,是《决定》内容的重中之重和亮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面对社会期待的热点和焦点,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深化改革起着牵引和压舱石作用,成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七个聚焦”之首。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做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蛋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才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才使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工业体系完善、制造业发达的制造业大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农业稳定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并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里始终装着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至2023年的66.2%,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数字经济基础发展迅速、设施完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战胜各种危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
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决定》强调,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是社会各种体制的“连接点”和基础,是关系到新时代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在体制机制改革的众多领域中,经济体制改革扮演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角色,能够对其他领域改革产生广泛影响,传导并影响着整个改革进程。这种改革的联动效应,使得经济体制改革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质量发展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依然艰巨。如何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真正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因此,只有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实现突破,才能够激发其他领域的改革活力,才能够促进改革协同效应的实现,才能够确保各个领域的改革能够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动能减弱,国际市场动荡,多国债务负担加重,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并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渠道传递到中国,导致中国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如何将这些“压力”变成“动力”,有效应对各种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因素,关键在于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处、攻坚点,统筹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方案、力量、进度,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做好新与旧之间的衔接和切换,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确保改革真正解决问题、取得预期成效。
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理解和发力:
一是抓住“重点”内容。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理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抓重点促一般,举纲张目,带动其他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二是发挥“先导”作用。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对于推动其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以及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有利环境、创造必要条件、提供改革动力,进而带动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
三是形成“协同”效应。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改革将触及更广泛的利益群体,并引发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挑战,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引领和协调作用变得至关重要,它需要与其他领域改革相互配合,以实现各领域改革的相互促进和支持。这种协同作用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共同推进、形成合力的关键。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体制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核心、是关键。这就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充分施展、高效运转,又要让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精准发力,使政府“有形之手”有为善为、监控有力,从而形成一个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夯实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底座。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把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主导和控制地位,是国家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国有经济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关键领域起重要作用,带动、引导、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宏观调控、保持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国有经济改革发展也能使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潜力,发挥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作为中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在要素,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因此,需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体制机制,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强化对民营经济的要素支持,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畅通循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这需要完善连贯统一的制度、规则和标准体系,以消除市场流通中的障碍和瓶颈。同时,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以实现市场的真正统一。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强化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产权进行平等且持久的保护。同时,要改进市场准入机制,明确并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确保市场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此外,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起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统一的认识论。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实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指导,必须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增强中国综合国力;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原理。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和依托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利益矛盾的调适和化解,只有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先导,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才能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革才会不走偏、不迷路;只有立足基本国情,改革和发展才能走得稳、立得牢。
其次,坚持把握重点和统揽全局相统一的方法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重点,就是要找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力支点和基础支撑,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关键环节,发挥其牵引作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皆活的效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各种改革千头万绪,好似弹钢琴,如果十个指头平均用力,结果只会“乱弹琴”、一团糟。统揽全局,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全局,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健全市场体系,使市场达到充分发育。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当然,抓住重点并不等于要忽视全局,重点是为全局服务的,一旦全局出了问题就会满盘皆输。因此,只有将抓住重点和统揽全局统一起来,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具有高水平。
最后,坚持系统思维和协同推进相统一的实践论。构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整体谋划、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如果单打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就无法真正构建起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实践中,一要注重前瞻性,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角度,从历史和长远、国内和世界的大视域上,来看待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这个大系统,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机理、演变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前瞻性,深入洞察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全面审视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因素,系统谋划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地做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二要注重战略性布局,要从根本和要害上分析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客观辩证思考处理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实践问题,把握改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在改革实践中实现战略突破。三要注重整体性推进,将所谋划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置于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中,通盘考虑,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紧紧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思路、重点任务、关键领域和先后顺序等,全面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其他体制机制改革融合发展,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和平衡性。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在不失时机地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和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仅解决当下难题,而且为解决经济中长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化解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难题,必须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增强改革举措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打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组合拳”,真正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00多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效。这就要求做到: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坚持目标导向,明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充分利用政策空间以激发更大的发展潜力;以问题为导向,重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点,特别是那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运营中遇到的难题,并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采取系统性的政策,协调财政、金融、消费、投资、就业、民生等各个领域,以增强改革措施的一致性和协同效应,保障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坚持长短结合,确保当前和未来的改革措施能够相互衔接,消除改革过程中的障碍,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结构优化和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